江苏制造业税源景气指数
一、制造业税源景气指数样本选择
以重点税源企业中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选取2010-2013年连续四年纳入重点税源监控的制造业企业,共2288户。之所以选择四年同户的数据是因为这四年的重点税源报表的指标相对稳定,可连续取得。
行业代码 制造业小计 农副食品加工业小计 食品制造业小计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小计 烟草制品业小计 纺织业小计 纺织服装、服饰业小计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小计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小计 家具制造业小计 造纸和纸制品业小计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小计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小计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小计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小计 医药制造业小计 化学纤维制造业小计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小计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小计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小计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小计 金属制品业小计 通用设备制造业小计 专用设备制造业小计 1
户数 2288 14 42 66 5 113 50 12 8 3 38 18 7 30 272 79 31 68 179 98 30 108 238 129 汽车制造业小计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小计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小计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小计 仪器仪表制造业小计 其他制造业小计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小计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小计 138 93 219 163 19 9 7 2 问题:1、样本户是否需要同户?
2、样本户选择是否需要考虑行业分布如果需要如何考虑
3、样本户选择是否需要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如果需要如何考虑
4、样本企业税收走势与全省税收走势吻合程度? 二、景气指数指标选取
(一)税源景气指数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1.规范性原则。景气指数指标涉及的基础指标必须在企业财务会计、经营统计或税收分析中有确切出处,并且适用于制造业各种类型的企业。
2.可比性原则。选取的景气指标要能够做到指标口径、使用方法统一,既满足同一企业纵向比较,又满足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以确保比较的结果能够反映和揭示问题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可行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遵从工作的目的和需要,也要考虑现实条件,从微观税源的现状出发,综合考虑有效性和可行
2
性,使选取的景气指标既能反映当前或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又便于数据收集和理解应用。
(二)税源景气指数指标体系构成框架
1.行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 2.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 3.营业收入发展速度 4.利润总额发展速度 5.净资产收入率发展速度 6.营业收入利润率发展速度 7.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弹性
税源景气指数指标体系8.营业收入与费用弹性 一致指数9.用电量发展速度 10.进项与销项弹性 11、净资产收益率发展速度 12、资产负债率 13、速动比率 14.应缴税收发展速度 15.应缴货物劳务税发展速度 16. 应缴企业所得税发展速度 17.应缴税收与净资产弹性 18.应缴税收与营业收入弹性 3
19. 税收负担变动率 1.行业生产经营情况 2.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3.营业收入情况 4.营业成本情况 5.盈利企业利润总额情况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先行指数6.亏损企业亏损额变化情况 7.流动资金情况 8.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9.进口货物情况 1.出口货物情况 2.实现税收情况 滞后指数 存货变动情况 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固定资产变动情况 长期负债变动情况 短期借款变动情况 产品价格变动情况PPI 产成品库存变得情况 应收账款占比变动情况
4
三、数据处理及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的验证 (一)数据处理
在建立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分类和景气指数之前,对我们收集的数据还必须进行预处理,以便消除周期性变动、趋势变动、随机性因素等的影响,把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适度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同时消除极端值和量纲的影响,使指标具有可比性,使系统具有稳定性。
1.季节调整
消除时间序列的季节影响 2.指标的正向化处理
在统计中,越大越好的指标称为正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称为逆向指标,取某个理想值为好的指标称为适度性指标,我们在指标分类与计算中不同方向的指标不能进行分析,因此,如果有指标是逆向指标或适度性指标,必须将其正向化。
3.指标极端值的修正
指标极端值存在影响到分析效果,所以在分析前应将极端值进行转化,常用的方法有把极端值界定在〔u-3δ, u+3δ〕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正态分布的规律,即一组呈正态分布的数据中99%的数据值都在〔u-3δ, u+3δ〕范围内,95%的数据值在〔u-2δ, u+2δ〕范围等方法来提出异常值,我们应用SPSS中的探索性分析来检查是否具有异常值,以便在标准化时进行替换,对于小于下限的指标值我们以下限表示,而对于大于上限的指标值以上限表示。
4.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