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运动方向 岩层状况 对地形的影响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地壳水平移动 岩层弯曲变形或断裂张开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球表面 地壳抬升或下沉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板块张裂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举例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太平洋西部岛屿、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形成边界的类型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注: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 产生原因 形态特征 岩层向上 弯曲隆起 岩层向下 弯曲变形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构造地貌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倒置地形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疏松,易被流水、风侵蚀成谷底。 褶背斜 当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到皱 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向斜 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断地垒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层 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
地形上,常形成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谷底或盆地。 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两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庐山、泰山、华山;相对下- 1 -
地堑 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错动。 明显的错沉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断层构造地带,易受侵蚀动、位移。 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
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褶皱与断层比较 地质构造 受力 岩层变化 地形 区别 实践意义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发生弯曲变形,但保持持续性 高大的褶皱山脉;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作用后,常常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岩层未失去连续性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eg: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 背斜 ①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②隧道的良好选址; ③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常形成谷地或陡崖;上升岩层形成断块山;段层面形成陡崖;下降岩层形成谷地。 岩层失去连续完整性 ①泉、湖泊分布地; ②河谷发育; ③铁(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要回避的地方。 (3)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意义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部为石油。
③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位置: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被侵蚀搬运掉了。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4、火山喷发、地震与地貌 全球的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两大地震带 火山喷发 地震 概念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活动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 形成的地形 火山;熔岩物质堆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 造成地壳断裂或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 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破碎,碎屑物质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分布地区 普遍(花岗岩的球面风化) 风力侵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侵 蚀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流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形成“V”形谷,使坡蚀 水 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
干旱、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 2 -
侵 沙漠”“石漠化” 作 蚀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 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用 渗漏。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搬风力搬运运 作流水搬用 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堆风力堆积积 作用 流水堆积 海水堆积 冰川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2、主要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形态 河谷 冲击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海蚀穴、海蚀崖、 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沙嘴、海滩等 塬 梁 峁(mao)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沙丘流动,严重时形成浮尘、扬沙、沙尘天气,一般不形成地貌。 泥沙流动,严重时形成泥石流 物质迁移,一般不直接形成地貌 物质迁移,一般不直接形成地貌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形成洪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形成海岸地貌,如沙滩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qi)地貌 形成沉积岩和沉积地貌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挪威峡湾、东欧平原) 滨海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高山或高纬地区 海滨地区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山口处和河流的中下游、入海口 滨海地带的沙质海岸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普遍 主要特征 在上中游和山谷,形成“V”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 冲击扇位于山口处,呈扇形;三角洲形状各异,有扇形、三角形、鸟足形;冲积平原大多坡度较缓,地势平坦。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 海岸转折处海狼沉积形成沙嘴; 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 面积广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边缘处极为曲折 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呈馒头状或穹状,顶部浑圆,斜坡较陡 海积地貌 黄土地貌 在风力沉积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