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D_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的眼界,让孩子们接触更大、更广阔的大自然。

2.4开发社区资源让孩子走进社会

将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入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幼儿来说,也是提供他们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孩子们可以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不仅了解了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和幼儿园以外的人交往,促进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教师在组织了〈认识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之后,联系社区附近的停车厂,组织幼儿去参观,并邀请有关人员给予讲解,孩子们通过自己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尝试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并进一步了解了交通工具。

3、环境创设的误区

幼儿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都在从不同的理解角度重视环境创设,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当然,也有不少的困惑,存在一些误区。那么针对以上说讲到的几种环境类型,我来分析一下容易产生的问题与误区:

3.1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失调

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忽视或分割了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物质环境的创设固然重要,由于它具备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因此对教师来讲,认为很容易被接受和掌握。符合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觉得温馨、有安全感。

3.2以教师的意愿为主淡化了幼儿的需要

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能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比如说,出去参观学习,只注意别人有什么新活动区、新材料(也主要是看数量和摆设)有什么与自己不同的墙饰,而非领悟其道理,遵循的什么原理,是否符合本园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特别是本园、本班幼儿的需要及多种需要,对幼儿的发展是否有价值,回来后一般有的反应是立刻照搬效仿。

也有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为了应付各种相关的检查。幼儿园里投放的材料是有的,但不去让幼儿有效地利用,而是怕孩子损坏;或供参观者、领导检查;分等评级时加分用,

以此证明本园、本班是有这些东西的。

3.3 环境缺少变化

环境的发展性是根据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现有水平,分期变换创设的。如:小班初期,幼儿绘画技能有所欠缺,教师共同和孩子合作创设环境,像前边所说的小一班,老师画树,孩子们添画树叶、小草、水果等。到了中班,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有所提高,作品也很丰富,可以开设“个人小画展”,增加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和兴趣,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到了大班,孩子们对个人画展不感兴趣了,老师针对有的孩子会照相,提议孩子们开设“个人摄影展”,使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又有所提高,并且这一活动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总之,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能随意、盲目,而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现有水平做整体考虑,使环境创设服务于课程环境的发展。所以不应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的内容,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影响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减少孩子动手操作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有的班级墙饰内容、区角位置、摆设;投放材料数量、种类长期固定不变的,甚至有的科常区的东西一两年没有变化。教师的创设手段及表现形式单调:幼儿作品排排贴;墙饰主要是平面的粘贴(对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贴死、贴牢,根本说不上活动、可供幼儿操作的。

4、环境创设要走自己的特色4.1走农村特色

我园是一所农村城镇中心幼儿园,周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我们是怎样做到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来因地制宜的开发我们幼儿园的环境的呢?

4.1.1种植农作物。

农作物知识是农村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之一。我们尽量种一些具有季节特色的农作物,如麦子、玉米、花生、辣椒等。它们不仅使幼儿认识了节令;同时,幼儿通过播种——施肥——除草——捉虫——浇水——收获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享受劳动的快乐,开阔了视野,也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4.1.2种植花卉。我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选取容易栽培、色彩鲜艳的花卉进行培植。如季节特征较明显的迎春花、牵牛花、菊花等;形态较明显的茉莉花、鸡冠花;还有色彩鲜艳的大丽菊等。

4.1.3开辟菜园。

我们为中大班幼儿开辟了大小不同的两块菜地。幼儿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适合幼儿种植的蔬菜瓜果种植。如春天中丝瓜、茄子,秋天种萝卜、花菜、

大蒜等。教师经常组织值日生,给蔬菜浇水并记录。在这片小小的菜地里,幼儿不是消极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4.1.4建立水池、沙地和土地。沙、土、水是天然的自然材料,也是幼儿特喜欢的游戏材料。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造型优美的水池,用来种水生植物,饲养水生动物。有些水池内还放有铁片、乒乓球、海绵、玻璃球、石子、木头、纸船等,让幼儿玩沉浮游戏。他们在操作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此外,我们还在院子里设置了沙、土地,幼儿可以在玩建构游戏,从而了解了沙土的特性,掌握搭桥、挖土等技巧。

4.1.5家园饲养区。由于农村条件比较特殊。孩子们家中几乎都养着家禽。他们可以一边在家中饲养,一边在园中观察记录,并开展“每日一谈”的活动。如此以来,幼儿兴趣浓厚,收到良好的效果。

4.2营造环保理念

首先,我们老师先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一些孩子平日容易疏忽的地方添上一些小插图和一些简单的话语,如:在盥洗室里我们会制作成水生动物的家,水里的动物对我们说“请节约用水”。又如在在一些环境和材料上我们会添上一些“请爱护我”“请别浪费”的插图和短句,并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环保的意义及重要性,在问题得到重视的基础上,我们与孩子商量如何围绕这一主题继续对教室环境进行创设。

其次,我们通过到社区参观了解,配合电教媒体的教育,谈话讨论,回来后与孩子一同进行废弃物回收箱的制作,废弃物的收集,认识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在各区域中投放不同环保方面的内容。一同商量如何能减少废弃物。再而我们与孩子一同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废弃物进行制作布置教室。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帮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除此之外老师还起一个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少用纸巾,多用手绢,少用一次性的碗筷,注意节约用水,用电,注意噪声的控制,爱护绿化等,及时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作一个随机教育。

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让孩子在做做玩玩提高其能力,并能适时适度地改善其环境。

5、家园共育共创美好环境。5.1提高家长的认识

新《纲要》倡导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活动中,教师常常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材料,以期在丰富孩子感性经验的同时,

使孩子了解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老师通知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时,家长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很忙了,幼儿园还要“添乱”,感到不理解;还有的家长觉得应该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因此下班后急急忙忙把孩子的事包办代替了。因此,在我们的布置活动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没带材料;有的孩子介绍自己收集带来的材料时居然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带来的;还有的孩子在介绍时,声音很轻,语言不流畅,显得不自信。为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个别交谈等形式,使家长们了解到孩子的学习过程是经验性学习,任何学习的内容只有与儿童的已有经验相联系,才能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在新的刺激下,迁移已有经验,建构新的经验。从而告诉他们应重视和参与孩子的收集活动,改变原来包办代替的做法,使收集达到最好的效果。

5.2发动家长参与其中

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了教室,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孩子们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孩子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发展。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光靠幼儿园还远远不够,而且毕竟老师收集的资料信息、布置的环境有限,如果全班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收集和布置,那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就很大,布置的内容会更丰富。幼儿也在收集布置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感知、探索、体验和交流又能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同时要求家长也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来,如果自己的孩子认知能力较差,家长可以让他多看、闻、摸、比、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认知;对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鼓励和引导孩子多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胆小、腼腆的孩子,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社会、他人接触、交往。丰富的情感参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渗透教育、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家庭有着幼儿园无法取代的教育功能。

D_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的眼界,让孩子们接触更大、更广阔的大自然。2.4开发社区资源让孩子走进社会将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入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幼儿来说,也是提供他们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孩子们可以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不仅了解了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和幼儿园以外的人交往,促进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教师在组织了〈认识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之后,联系社区附近的停车厂,组织幼儿去参观,并邀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ue82wroe6j6mw9sjhs44p5c1cp9m00dw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