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1.理解思乡之情。 课 时 2 教学目标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导入新课】破题解惑 同学们,读懂诗歌有很多切入点,标题一定不可小觑。 (1)标题中有一个关键字,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请找出来。 明确:“观”。 破题:看大海。 理解了诗歌的题目,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注释上的字音“誊”到诗中,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提出困惑,互相解决,教师释疑。 释疑:以——来;何——多么(不能写作“河”);若——好像(成语:安若泰山) 齐读:读准字音。 (3)普及常识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小学学过的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②《观沧海》属不属于这两种呢?这又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明确:拟乐府诗。绝句和律诗又叫近体诗,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它的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篇目可长可短,不必押韵。乐府是要配乐演唱的,很可惜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它的曲调,但我们可以来读一读它的节奏。这样,我们一边打节拍一边来读这首诗。先试着看看我们读二次备课 几几拍合适呢?二二拍。 女生读:读出节奏。 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会听到海哭的声音;当一个人愁绪满怀时,他会让大海带走所以的哀愁;当一个人雄心勃勃时,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到什么呢? (二)问题探究1:把握基调 (1)整体感悟,带着预习的感受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我们知道,一首歌曲会有一个基本的调子,像《春天在哪里》基本的调子是很欢快的,像《大海》基本的调子是低沉悲伤的。诗歌也有一个基本的调子,我们称它是——感情基调。 ①请说一说如果让你给这首诗谱曲,或唱一唱这首诗,你觉得它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激昂、高亢、雄壮…… 慷慨激昂,雄浑苍凉是曹操诗歌的风格。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自由读:读出激昂 (2)请用简洁的词或短语,说一说:我看到了_________的大海。说出依据。 (三)问题探究2:理解描写角度和手法 明确: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是在写海里的景色吗?描写角度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远及近。 (2)诗人由山岛、树木,写到洪波,描写的手法有没有发生变化? 明确:由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和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四)问题探究3:把握诗人形象 假如你就是曹操,此时你刚刚打完一场漂亮的胜仗,你还要率领你的千军万马扫平北方的那支强悍野蛮的乌桓族,你看着眼前这一切雄伟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1)请接着说:“我就是我。……” 明确:我就是我。我不能虚度此生,我要建功立业! 我就是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要一统天下! 我就是我。…… (2)曹操是怎样表现他内心的豪情壮志的呢? 明确:通过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描写的手法又称:虚写。在曹操的心中,他早已成为那吞吐日月、容纳星河的沧海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这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自由读: 一读:读出大海的辽阔无垠。 二读:读出诗人胸怀的宽广。 三读:读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小结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问题探究1:体悟情感 文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明确:愁 (二)问题探究2:把握基调 愁是无形无味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奠定了什么样基调?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三)问题探究3:品析名句 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四)问题探究4:理解主旨 “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 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五)课时作业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次北固山下》 (一)问题探究1:感知人物 1.诗歌的题目“次”表明诗人此时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明确:羁旅漂泊 2.诗中哪些字词还可以告诉我们这个信息呢? 明确:客、行、乡书、归雁 (二)问题探究2:理解情感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