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传播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讲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
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 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4、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5、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6、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 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 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7、课堂讨论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作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 、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8、写作实践
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才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 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坚持的原则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至传说中的黄帝的性别问题,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珍珠港为何遭日本法西斯突然袭击,都有争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予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