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福州社科院课题组)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三坊七巷是位于福州通湖路以东,南街以西,杨桥路以南,吉庇路以北的一块历史街区,共40.2公顷。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中轴线以西为三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中轴线以东由北向南依次排列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始于唐末,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狭隘,便在子城外筑罗城,同时把今杨桥路以南,南街以西,沿护城河一带的地方作为居住区,由此在罗城的西南便形成今天三坊七巷的雏型。宋时,三坊七巷初具规模,至明清兴盛并繁荣,至今仍保留有坊巷基本格局和许多优秀的古建筑。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她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现在我们统称之为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审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保护、利用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总和,文化内涵是指某种文化中蕴含的本质属性。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

三坊七巷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唐末、五代以来古街区的棋盘式(也有人称作鱼骨状)格局。这种城坊格局始于唐长安城,其后为历代各大城市所仿效,并曾影响过日本、朝鲜等国都城的建设。福州西三坊、东七巷排列规整,坊与坊之间又有巷弄相连,坊巷纵横,宅院错落,深幽雅静;高墙环绕,曲线流畅,门框条石方正,门罩排堵舒展,巷口门楼秀丽,巷面白墙青瓦,巷道石板铺就,结点还盖有过街亭。坊巷建筑风格精致,色彩基调淡雅,极富福州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西、南两边正好是罗城西、南城墙的界址。城墙虽已无存,但护城河遗迹可见。西边河渠上还保留着馆驿桥、金斗桥、金斗二桥;南边河道有老佛亭桥、澳门桥、安泰桥。澳门桥是罗城南边三座城门之一——清远门外的重要桥梁;安泰桥是罗城正门——利涉门外的重要桥梁。这些河、桥是罗城建筑史的实证;护城河当时是福州货运的重要航道。宋代龙昌期有诗云:“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描绘了当时三坊七巷人家沿河而居,潮涨船入,垂帘沽酒的闲情逸趣。

三坊七巷历经千年的变迁和发展,至今形成这片“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它是研究我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 (二)匠心独运的园林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凝聚和象征,因而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三坊七巷是闽江下游和福州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坊巷内现存的数百座明、清古建筑,其结构与风格,其墙体、门面、材质、色调等等都体现了福州古民居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其规模、形制乃至木、石、砖、灰构件,都具有福州地区独具的建筑语言。 三坊七巷高水平的建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任职福州,其散文名篇《道山亭记》描述了宋代福州建筑水平的高超及其原因:“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钜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之徒,其宫又特盛”。正由于有这种重要建筑的传统,因此三坊七巷保留下来的明清民居仍是极尽工巧的精品。

1.三坊七巷的明清建筑在结构上适应了福州地区潮湿、温热的气候环境

1

在坊巷内民居的结构布局上,住户在左右山墙开凿小门,让主座与附座之间流通空气;高出一般民居的屋顶,在隔热采光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吸纳东南方吹来的凉爽气流。各厢房、披榭的雕花门户,夏可透气,冬可贴纸或镶玻璃,使建筑成为适合人居的环境。福建北部的林木、东南沿海的花岗岩,提供了充足的构屋材料。就地挖出的泥土夯筑起高高的马鞍墙,既防火又防盗;掘地后形成的地穴可作为花厅中的鱼池和厢房地板下的防潮沟。 2.三坊七巷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

坊巷内住宅大致分大门、院落、庭园及其附属建筑三个部分。一般是将大门、院落安排在一个轴线上,庭园及其附属建筑物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形成既对称又变化的平面格局。这种布局有利于封建家庭长幼、内外、男女分别的伦理道德,甚至在半公众场合(大厅)也和私秘休闲(花厅)有所区别。

3.三坊七巷的花厅园林建筑反映了人们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

明清时代,三坊七巷已是寸土寸金,不可能有大的空间给人构筑大型园林。因此,天井、花厅、庭院等小筑便成为人家亲近自然、怡情养性的场所。福州人通常将庭园称为花厅,花厅中布置一座厅堂或双层楼房,种花植树,开掘池沼,建造假山;在池沼和假山间配置亭台、楼阁或水榭、石桥,为了节省地方,假山上的亭子不少为半边亭或四分之一角亭。这些园林以黄巷38号小黄楼前的花厅为最具代表性。此外,安民巷的麒麟弄假山、塔巷的王麟故居、宫巷的林聪彝故居、郎宫巷的二梅书屋、后街的董执谊故居、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光禄坊的“光禄吟台”、衣锦坊的“水榭戏台”等都风格各异,隽永雅致。晚清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在三坊七巷民居中的花厅或附属建筑中也有反映。西方建筑文化被引进,出现西式或中西合璧的楼房,如文儒坊19号花厅(陈季良故居)、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西花厅等。但这并不影响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的总体格局,却增加了三坊七巷建筑的近代色彩。 4.三坊七巷建筑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三坊七巷建筑外观很有气魄。马鞍形墙脊、鹊尾翘角、曲线鲜明而流畅;从高处平视,重重风火墙如层层波浪,此起彼伏;大木梁柱和大石条块的粗犷、厚硕,给人以巍峨壮观的感觉;宅院内诸多木雕、石刻,十分精美雅致;山墙面上的彩绘与灰塑,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无论是表现忠孝节义的教化故事或是吉祥如意的花鸟图案,都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宅院内门窗镂花均极为精巧细腻。起居所的通道讲究门面美观,房门、隔扇则讲究材质,多用楠木、檀香等珍贵木材。斗拱、月梁、悬钟、雀替等重要部件作重点雕刻,梁架攀间雕刻一斗三升,既是承重又是装饰,连厅、廊的石柱也是精雕细琢。三坊七巷民居的“宁波门”、“六离门”、“覆龟亭”等都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民居建筑突显华贵意蕴与瑰丽色彩,建筑艺术的内涵丰厚、深邃。难怪海内外专家学者都把三坊七巷誉为中国“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和“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三)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

福州人文荟萃,史称“海滨邹鲁”。朱熹说过:“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才学兼优的能员良吏云集榕城,遂使福州成为文化名邦。千百年来,福州人才辈出,有许多萃聚于三坊七巷之中。正是三坊七巷的名贤英杰,集中代表了福州地区的特色文化——名人文化。

三坊七巷名贤或则“学优而仕”,立德、立功、立言,为国家民族作出杰出贡献,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将军、启蒙思想家、民主革命烈士、近代实业家等,约略计算,不下70人。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唐代著名学者黄璞,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烈、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晚清船政之父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戍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以及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蓝建枢,海军将领陈季良,近代文化名人陈衍、何振岱、郁达夫、冰心、庐隐,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三坊七巷还涌现象沈绍安、蒋仁文等能工巧匠及尤氏、欧氏和

2

刘氏等富商、实业家。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名人的影响,使三坊七巷名扬全国,蜚声海外。他们的思想、业绩与成就是三坊七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名人故居已成为点缀在三坊七巷这块宝地上的一颗颗明珠。 (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特色的文化社区,有着特别浓烈的人文氛围,其民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和热烈,其社情民风也突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民风民俗别具特色且十分隽永淳厚。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种种文化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风貌。 福州人重视元宵节,不仅因为她是新春佳节的高潮,而且还由于她最能展示节俗的文化内涵。每年春节,三坊七巷都是福州春节民俗展示的中心。南后街的灯市和鳌山,更是福州元宵节的最大亮点。民间买灯、观灯必到三坊七巷来。八月中秋节,福州还有全国独有的排塔习俗,三坊七巷的官宦士人家中都在厅堂摆上三层桌子,将家藏文物古玩、盆景花卉分层摆设;最高一层必摆陶塔或金属塔及泥人,底层则摆二盆稻秧,有颂祝一年五谷丰登之意。三坊七巷的闽山庙,大凡每逢节庆日子都有热闹异常的民间社火活动。其时衣锦坊的郑氏水榭戏台,便有评话、伬唱、十番等曲艺表演活动。郎官巷讲书场也有评话、伬唱表演。三坊七巷内时常演出福州评话和传统闽剧如《珍珠塔》、《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荔枝换绛桃》等,敷陈福州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使三坊七巷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发展,成为福州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可利用资源。 (五)具有文化气息的商贸 三坊七巷是官宦缙绅、文人学者聚居之地,因此作为中轴线的南后街的文化商贸活动十分兴旺。其中尤其是书铺业应运而兴,逐渐形成一条专营经、史、子、集线装书,碑、帖、字、画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应俱全的文化街。南后街活像一根文化大动脉,把丰富新鲜的文化氧气,经过三坊七巷的支脉,输送到分布其中的名宅大院。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书铺买卖善本、孤本及各类古旧书籍、历代名人字画,成为当地和外地学者名流经常光顾留连的地方。各地来榕的学者名流,都爱到南后街逛书坊,购买心爱的书籍。南后街还有为士人服务的刻书店、裱褙店等,足见其商贸活动充满了文化内容和气息。清代,聚集在南后街的书坊有名可查的有醉经阁、聚成堂、陆记、六一居、观宜楼、味芸庐、储文晟等,这些书坊主要从事古旧书籍与字画的鉴定、修补与展销。有的书坊还兼营刻书出版业务,林纾、王寿昌首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即由南后街吴玉田刻书坊所刻。南后街的裱褙店久负盛名,知名的有“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后二者作为老字号至今仍开铺承接业务。

南后街还是一条工艺美术街,旧时曾经开设大量的脱胎漆器、软木画、黄杨木雕、绣品、角梳蓖梳、寿山石和青石雕刻等工艺品商店。 二、三坊七巷文化的精髓 考察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在于提炼它的精髓,三坊七巷文化的精髓同福州人精神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强的时代特点和地方风貌。 (一)爱国与创业精神

爱国图强、创业自立是三坊七巷人的共同禀性,是三坊七巷文化的重要精髓。坊巷中涌现为国为民的志士仁人,无不充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下天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坚毅果断、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民族英雄林则徐等都是杰出代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光昭日月;林觉民的《与妻书》感人至深。卢沟桥事变第一见证人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誓与宛平共存亡”的决心;①1936年“七君子案”辩护律师之一刘崇佑“救国是一种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的慷慨陈词,②至今都在震憾和激励着我们。船政先驱沈葆桢任职8年,造船16艘,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现代革命史上的杰出人

3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福州社科院课题组)

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三坊七巷是位于福州通湖路以东,南街以西,杨桥路以南,吉庇路以北的一块历史街区,共40.2公顷。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中轴线以西为三坊,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中轴线以东由北向南依次排列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始于唐末,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狭隘,便在子城外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h7i5dgc64uc578dlv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