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
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
作者:别敦荣 徐警武
创办综合性大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50年代院系调整所造成的单科院校林立办学格局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部分重点大学而言,还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目前,一些高等学校通过自我扩张的方式,增加学科门类,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另一些高等学校则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综合化。尤其是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工科院校,纷纷设立理科、文科(含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和专业,以改变长期以来单科院校办学的传统和形象。但是,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为此,本文将在分析一些高校创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这一根本问题,并针对重点理工大学创办综合性大学的需要,探讨文科发展战略。
一、 创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的四大误区
许多高校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以下四大误区。
1.学科种类发展贪多求全,把“学科门类齐全”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标志
大学是按学科组织教学、研究的社会机构。近代以来,人类科学知识主要沿着专门精深化方向演进,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专业布点越
来越密,与之相适应,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也随之走向多样化、综合化。中世纪大学仅限于神学、医学、法律几科,而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则涵盖了文、理、工、农、医、商、法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变成了“多科巨型大学”。这种学科种类的线性膨胀使得人们往往简单地推导出“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大学”的命题,把“学科门类齐全”看作综合性大学的标志,误认为学科越多,综合性越强,把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过程理解为不断扩张学科门类的过程。因此,许多大学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在学科种类发展上贪多求全,没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便匆匆申报学科点、引进教师、招收学生,专业数大上快上。其结果是在学校升级为“某某大学”的同时,也直接造成了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在大学合并热潮中,一些合并大学把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本科专业数累积相加之后得出自己是学科门类覆盖最齐全的大学,甚至宣称自己是“最具综合性的大学”。
2.学科门类的增加采取“拼盘”方式,忽视了大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大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利用多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使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在多学科之间自然的耦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繁荣。因此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的增加,要按照“相关、相融、互补”的原则,创设“开放、融合式”教学、科研机制和管理运作模式,使各学科相融互补,互生互利。但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在组建过程中只是采取简单的“拼盘”方法,把各门学科并列在一起,而不进行院系
建制和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重组,各门学科仍维持传统的系科体制,以狭隘的学科专业为本位组织各种学术活动,而不是处于有机融合的发展状态。一些大学虽然形式上建立了大学生通识课程体系,却无法实现学科之间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思维方式上的实质性迁移与汇通。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更是由于机构建制、职称晋升、运作机制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阻塞而难以开展。在管理上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而往往习惯性地将某类学科的管理模式简单移植到性质类别迥异的其他学科专业上,学科融合走向了它的反面。曾任原华中理工大学第一任人文学院院长的刘献君教授在谈到理工大学发展文科的实际感触时说:“在理工大学办文科十分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难,主要难在要克服传统的习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创建适合文科发展的气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从上到下,对文科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而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套工作方式都是适合工科的,往往用对工科的要求来规范文科。”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个别学校存在, 很多大学在扩充学科门类时,都有类似的“经验”。
3.“旧瓶装新酒”,导致学科结构畸形发展,新增学科难成气候 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功能的发挥,应在保持原有学科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地发展其他各门学科,形成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使各学科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相互匹配,相得益彰。但许多由单科性院校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大学只是片面地强调保持原有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工作重心仍固定在原有学科上,而基础薄弱的新增学
科由于难以获取学科发展急需的师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导致规模比例偏低,学科水平更是难以提高。在兴办文科历史较早的某理工大学,其人文学院从事文史哲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只有几十人,且分属哲学、自然辩证法、中国革命史等10个教研室,36个学科方向平均每个方向只有3人, 不仅难以形成学术梯队,而且一旦自然减员,就可能出现后继乏人的结果。这种“旧瓶装新酒”式的学科发展模式,导致学校学科结构畸形发展,新老学科比例严重失调,新增学科作为“学校综合化”的一个点缀,处于不受重视的配角地位,其发展难成气候。
4.“为综合化而综合化”,偏离了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办学宗旨 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许多大学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发展规律探讨甚少,单单从综合性大学发展热的外部现象出发,把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最高层次,忽视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办学实力,抛弃原有的学科特色,而热衷于增添学科,扩充专业,以挤入综合性大学行列。客观地评价,竞相攀比导致的“学校升级热”,使得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起始时期所秉承的理性成分在减少,纯粹追求学科齐全和学校规模扩大的动机日益膨胀。盲目地“为了综合而综合”,最终必将愈益偏离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办学宗旨。
二、 创建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动因
创建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动因是什么?在80年代我国综合性大学创办的酝酿与起步阶段,高教界曾对“工科院校能不能办理科、文科”,“综合大学能不能办工科”等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惜其未
能持久深入便很快淹没在综合性大学的快速发展热潮之中。上述我国综合性大学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种种误区表明,现在仍要回到这一认识的逻辑起点上,对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的问题进行认真探讨。
1.综合性大学的立校之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之下,我国大学生普遍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但大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强的功利导向,过窄的专业教育”难辞其咎。经过几年大学教育,学生循着专业或职业需求的轨道发展成为片面的“经济人”、“职业人”,大学成了高级职业培训机构而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殿堂。
人文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教育界的勃兴以及素质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使我们更能透彻地认识上述现象并理性地构建新的大学教育制度。传统的单科性学院或大学以职业性学科为本位,依托行业面向政府部门办学,是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低下的体制归因。改革职业性单科学院或大学体制,创建一批新型的综合性大学,通过文理工等多学科的整合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开阔其文化视野,充实其文化底蕴,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与其人格、心理、世界观、价值观的完善和发展相协调统一,最终提高其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创建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