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6 逻辑推断题 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项对点练(26) 逻辑推断题

——依据文本内容,合情合理推断

一、(2018·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代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太极”是一种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近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的特点。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

2018年1月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与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B.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最终这一规律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C.“太极图式”既描述了生命的形态,也呈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

D.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C [A项,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不能决定“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B项,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并不是由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发展而来。D项,中国古代传统书画并没有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审美的民族差异性,从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文章通过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具体事例,论证了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C.为了论述“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文章先引述再阐释,最后举例,条理清晰。

D.末段强调了“生生美学”对当代美学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写作目的。 B [B项,文章并没有举出西方艺术的具体事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是因为中西方观察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 B.不能理解“生生美学”的内涵,就难以感受中国传统书画和戏曲等艺术的魅力。 C.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D.“生生美学”因为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故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C [C项,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术形象。] 二、(2019·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义利观,是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孟子的“义”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时约束我们的准则,更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

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选自杨喆《解读孟子“义利观”: 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义”,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当“义”与“利”冲突时,要以义为先。 B.孔子认为“求富”“恶贫”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主张仁义,不赞同“重义轻利”。 C.文中董仲舒与朱熹的话,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义”,才可追求无副作用的大利。 D.儒家义利观以义为前提,可以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B [B项,“不赞同‘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赞同‘重义轻利’”。]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孔子“富贵”与“贫贱”的言论,阐明儒家并非杜绝求利,一味追求义。 B.文中引用的有关“义”“利”的语句,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大同小异。 C.文章第三段先破后立,指出“义”的学说已没有价值,重“义”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D.文章引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例证了儒家义利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C [原文中“义的学说没有价值”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批驳的靶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义”的学说的源泉和基础,对当世仍有借鉴意义。 B.儒学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 C.生活中经常遇到“好义”与“欲利”的冲突,是因为二者关系难以平衡,无法共存。 D.当今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义利观,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D [A项,原文是“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B项,“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强加因果。C项“难以平衡,无法共存”太绝对,原文是“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

三、(2019·湖北仙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6 逻辑推断题 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26)逻辑推断题——依据文本内容,合情合理推断一、(2018·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ajh1fbva1xkfw968ko77t6k14pna01b1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