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注意参数
1.最大偏移距;如果偏移距太大,记录最重要的反射波便不能达到额定的叠加次数;如果偏移距太小,则在一次和多次反射之间在时差内的差值便小于它可能分辨的值,因此减弱了多次波的衰减功能。所以一般而言,最大偏移距要尽可能大,以利于速度分析;同时为避免宽角反射波畸变,它又必需足够小。对一个排列来说,合适的最大偏移距应使最重要的反射波正好在最远记录道的削减带(mute zone)之后到达。它使得记录道加长30~40%。削减消除了NMO校正造成的畸变,经验法则是选取远道偏移距等目标反射面的深度。
2.近道偏移距(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在最浅的反射波上至少要保持一次覆盖。近道偏移距越小,则浅部反射波的叠加次数越高。一般的原则是近道偏移距应尽可能地小,以保证对速度和计时的控制,并有利于静校正和基准校正。
3.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 对偏移技术来说,道间距的选择应该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取样。这一规则通常在数据采集时都必须遵循。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追踪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
△X取决于最大最小炮检距,地震仪道数,空间采样率,空间分辨率。选取原则是:△X选择要有利于有效波的对比;△X要考虑对反射界面进充分采样,在倾角较大或有断时,应小一些;1M左右即可;△X选取不宜过大,会造成空间采样率不足,产生假频;一般横向二分之一波长,纵向四分之一。 对于深层:反射波波速大,△X大,对于浅层:反射波波速小,△X小。而波
速,折射波>反射波,△X,折射波>反射波。因此,很多情况下,反射波法的道间距应小于折射波法的道间距。
4.记录长度,采样间隔;记录长度必须能记录到最深目的层产生的反射波,并有一定余量;采样间隔越小,对地震波形记录精度越高,相应的记录长度越小,反之也对;在满足记录长度要求时,采样间隔选取应在反射波的每一个视周期内大约10个样点。
5.最大最小炮检距的选择在于使目的层反射波尽量不被噪声所掩盖;最大炮检距(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大一点对速度分析但太大会带来广角反射畸变,经验上取与目的层深度相近,为其0.7-1.5倍之间(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最小炮检距也称偏移距,应尽量小一些,便于分析各种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但是震源附近,最小炮检距应避开强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