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曾对800名男生进行了30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这些人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而在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发生的中小学生出走、自杀、犯罪现象却屡见不鲜。于是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每位教师的任务。那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更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很难想象,一个自身心理不健康的老师,能教出一群心理健康的孩子。
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资料统计,40%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疏导工作,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课题。
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恨铁不成钢,有份强烈的“责任心”。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温顺地听从他的教诲,不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能容忍学生的顶撞和抵触,学生天经地义就得听老师的,不能平等看待学生,只要学生稍有不敬,听课不认真,成绩不过关。教师立即火冒三丈,心态失衡。学生就会遭到体罚或变相体罚。有关报道:某教师因学生不遵守纪律,要看看学生的脸皮有多厚,就用小刀剐学生的脸。还有的让学生打学生等等。都说明了过于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教师心理失控,带给学生的将是说不尽的伤害。学生还能再信任这样的教师吗?还能愉快学习吗?自尊心、自信心能不受到伤害吗?在他们天真活泼的心灵上能不留下阴影吗?
还有一些老师迁怒于学生。由于与其它教师有矛盾,嫉妒同学科,平行班的教师。或者学校的考核平价不科学,不合理,内心承受不住,于是把成人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抵毁的言行带进了课堂。还有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受到的怒气和怨气,都发泄到学生身上,这种内心陕隘的老师怎能教出待人真诚、心胸宽阔的学生,怎能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还有的教师置教学任务不顾,把对社会的不满带进课堂,宣讲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他们个人主义膨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看不到社会的光明面,在这样灰暗的心理下,必然言行偏激,甚至把这种不良的言行、思想、看法灌输给学生,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以上所述可能有些是师德问题,但也说明了有些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应对症下药,进行疏导和帮助,根治顽疾。 首先教师要学会自我排解,要认识到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心理不健康将会影响一批批学生。经常开展自我分析,自我检查,“日三省吾身”,时刻提高警惕,战胜自我,培养自己开朗豁达的个性,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沟通,交流,争取大家的理解和帮助。努力工作,多出成绩,用他们的恳定、赞扬来战胜自己的嫉妒心。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陶冶情操。做一个心平气和,心胸开阔的人。
其次就懂得宣传。在工作上,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事受委屈是难免的,知识经济加剧竞争工作压力大人人都有。关键是找到正确的途径来宣传。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把心中的怨气说出来,让家人和朋友用爱来安慰自己,还可以适当运动,在运动中让不快随汗水流出来。还可以去旅游,在旅途中放松心情,把坏情绪仍给大自然,把祖国山河的美好带回来。总之只要不伤害、影响他人、社会,适当的发泄,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 最后,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关心和帮助。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父母心、宽厚心,对于孩子没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迟到、早退、做错题、调皮、捣蛋、不听话都是可以理解的,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用恰当的方法让其改正。对于心理有问题的老师,其他教师和学校领导不能一味指责、训斥、处
罚,而应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其想办法、找原因、帮其改正。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而健康的心理又是高尚品德的必备基础。一个心理有问题的教师如何能为人师表,如何能创造性的培养人才。为了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成为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积极乐观而上的人,就让我们从现在,从自身做起,克服不良心理,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师生之间不了解,缺乏情感基础,既无爱,也无恨,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彼此很少接触,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或师生之间彼此还产生了消极的认识,从而导致不满、敌对情绪的滋长和行为上的对抗,这二者都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有的教师不热爱工作和学生,或由于工作压力大,对学生态度粗暴,讽刺挖苦打骂学生,造成紧张对抗的师生关系。
不良的师生关系会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案例分析:
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无兴趣,临近中考,一位教师在上课期间,看到此情景,非常生气,马上发火,和学生发生冲突,并扔了学生的书,甚至还打了该生。这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体现,如此一来,使学生产生反抗和敌对情绪,造成紧张对抗的师生关系。
相比,另一位教师的做法是,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用身体语言提醒他,如摸摸学生的头等,以微笑面对他,并和学生进行课后心理沟通,还进一步了解造成他上课不认真的原因。 原来该生最近上课老是走神,是因为家中出了事,父母被人追债离家在外,使他心理感到十分担心、恐慌,以至影响了他的学习。这位教师细心地去引导他,并积极地帮助他度过生活难关,还联系他的其他长辈来监督他。因此,该生在思想上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对老师也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位教师的做法呵护了一个受伤的心。这不仅是该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体现,而且也是他以自己的健康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许多教育案例表明,教师良好的性格,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构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信任、理解、宽容、真诚”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要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以自身健康的人格、气质、素养等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代。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目前,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由于我们对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爱护,使教师的身心处于各种无法排解的紧张状况和矛盾之中,时刻威胁着身体的健康,加之教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性和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致使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应该肯定,我国教师身心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也就是说,有1/5的教师是在病态下走上讲台,走进课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角色问题。有些教师虽然在从事教师工作,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另外,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导致他们工作中缺乏热情,不积极且效率差,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的心
理严重。
2.抑郁。虽然新课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但评价体系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功利化的教育观、高升学率的质量观、高学历的人才观,依然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像三座大山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同时近年来,教师岗位竞争十分激烈,量化考核、职务职称评定、竞争聘任上岗、末位淘汰等措施,使不少竞争失败的教师心理失衡,精神不振,抑郁沮丧。
3.付出与获取的反差造成心理矛盾。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较理想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逊人一等,内心很不平衡。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4.交际不适。教师的人际交往以师生交往为主,多处于校园之中,人际关系单调、狭窄,教师群体成为孤立、封闭群体,与社会的联系和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据调查,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6.99%,在校外与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4.69%,且在人际交往中有不适感觉,表现出固执、偏激、好为人师等不良倾向。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或许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某节课所教的数学理论,他也知道有许多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这种希望不能实现。然而,在整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似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他也许会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他不再幻想张三和李四能学得一样好,毕竟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相差很多。而且,班上还有几个学生似乎根本就没想学数学。当然,他仍然很关心这些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他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需要的话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那么,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数学理论,20%多的学生可视为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他失败了吗?这有赖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
采取先前想法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采取后一种想法却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二、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维护 (一)、改变认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虚高,经济地位实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职业。(2)错误的学生观。认为学生都难管,把学生的顽皮和违纪行为看成被家长宠坏或本性顽劣,而不是偶尔的过失或成长中的问题,不把学生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发展个体。(3)错误的人才观。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天才,因而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瞧不起,由此在
不经意中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以上不合理认知,是教师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改正。
2.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感情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要求自我,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更加理解,由已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如人意之处能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我调试
1.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和挫折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否则,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首先,客观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中的感受,对于学生顽皮,成绩差,应该看到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若给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是可以改变的;再次,与人相处心理换位。生活中难免与他人发生矛盾,这时,试着心理换位,即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会发现各自都有道理,本不该互相敌视,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2.合理宣泄。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产生不良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得不到适当宣泄,易造成心身紧张,甚至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
3.学会放松。教师职业的紧张与压力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一天工作下来,极大多数教师往往是身心疲惫,放眼中小学教师的面庞,多是面容憔悴。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在和同事、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工作,又是调节心态。百忙抽闲,必不可少,放松心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听音乐、打篮球、钓鱼、练书法等等。
如果我们把教师比喻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那么在此,愿在座的每位老师都能拥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