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借助他物的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总结出:声音由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橡皮筋、尺子、音叉、响板、碰铃、小鼓、小铜锣、乒乓球、实验记录表。 媒体选择

各种各样的声音音频、希沃课件;安装希沃白板软件及授课助手的一体机、windows 7系统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声音,引入课堂,揭题。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想听吗?(幻灯片1:音频)

师: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揭题幻灯片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引出问题揭出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猜想假设

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谁来大胆的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幻灯片3: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生说:弹、敲打、碰撞、摩擦、人发出的、振动……

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猜出了许多。那么声音到底是摩擦产生的,还是弹发出来的,还是人发出来的,每位孩子的说法都不一样。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吧。

【设计意图】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合理的猜测是靠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设计中从现象中引发问题,让学生积极大胆地思考,做出猜想假设。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探究活动

实验一:制造声音。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师:孩子们请看,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幻灯片4:实验材料图片)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你瞧,它们现在静静地躺在桌面上,一动也不动,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生:能。

师:不过在实验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的实验材料非常珍贵,请孩子们小心爱护材料,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不使用暴力,不发出不必要的杂音。老师只给你们一分钟时间。一分钟之后所有声音都消失好吗?(白板软件中的计时器,1分钟计时开始)请各小组组长为每位组员分发实验材料。

生:小组实验一,让橡皮筋、尺子、音叉、响板、碰铃、小鼓发出声音。 【过渡】刚刚孩子们研究地真认真,有些同学还会把实验材料放在耳朵边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态度。

师:孩子们,你们都让物体发出声音了吗?那我们回想一下,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和没有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请孩子们小组内交流交流。

实验反馈:尺子不发声时,它不会动,尺子发出声音时,它会上下,弹来弹去。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皮筋不会动,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皮筋会弹来弹去。学生分别说说音叉、响板、碰铃、小鼓在发声的时候都会动。教师记住抓住动一词引导学生说。

师生小结:那就说明,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会动。

【设计意图】本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找出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候的共同规律,从而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实验二:皮筋和尺子,验证物体动了,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过渡】刚刚我们说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会动,那是不是物体动了,它就一定能发出声音,(师弯曲尺子,拉伸皮筋,并不让它们发出声音)。咦?孩子们有想法了。看来这个动,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吗?孩子们想继续探究吗?请小组长拿出尺子、皮筋两种材料进行研究。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幻灯片5:实验要求)

小组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且拍一段学生做尺子和皮筋的运动视频通过授课助手上传至电脑中。

实验反馈:尺子和皮筋的运动(幻灯片6)

【过渡】刚刚我发现孩子们研究得真细心。老师也忍不住拍了下来。 师:皮筋是怎么运动的?

生:皮筋是弹来弹去的,来来回回的运动。 师:尺子是怎么运动的? 生:尺子是上下来回运动的。

小结,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科学上,我们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我们叫做振动。由此可见,这里的振动,可不单单是动这么简单。也不是指“震动”。

【设计意图】通过皮筋和尺子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此振动非彼震动。物体之所以能够发声,不是因为只作用了力给物体,而是因为物体被作用了力,而产生了运动。所以才能够听到声音。

实验三:音叉,验证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了吗?(幻灯片7)

【过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皮筋在振动,尺子发出声音的时候,尺子在振动,那其他物体呢?其他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否也产生了振动?

师:你有办法看到音叉振动了吗? 生:可以摸。

谈话:摸怎么感受到音叉振动了? 生:因为手麻了。

同样的鼓也可以用摸的方法知道它在振动。其它许多物体也可以通过摸的方法感受到振动。

【设计意图】皮筋和尺子的振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就要想办法观察到。学生通过前两次的实验可以总结出这种办法。“摸”! 师:我可以感觉到它在振动,我们能用眼睛“看”到它在振动吗?老师给你出个主意,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观察到物体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帮助我们看到。(出示乒乓球)

小组实验:学生借助球来碰音叉从而探索出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 【过渡】刚刚我发现有些小组欢呼起来了,肯定有非常惊人的发现,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乒乓球被弹起来了。 师:乒乓球为什么会弹起来?

生:因为音叉振动了,它就会弹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碰球实验。(分两步:1.不发声的音叉碰球,没有反应;2.发声后的音叉碰球,碰被弹开,又回来。证明了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

小结: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音叉也在震动。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小结(幻灯片8):通过这几个实验,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吗?哇,你们有个伟大的发现,孩子们真棒。请读出你们的发现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过渡】这个发现可不小,不过现在我想让你们换一种方式,读一遍这个伟大的发现。请孩子们跟着老师这样做。把手放在声带处。学生跟着放在声带处,再一起大声的读一遍这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这是我们人的发声方式——声带。你们知道,动物的发声方式在哪吗?(幻灯片9)动物的发声方式真是千差万别,十分奇妙啊。

【设计意图】了解人和动物的发声方式,增加知识。 小游戏:小铜锣(幻灯片10)

师:(师边敲铜锣边说)我们说物体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老师手上这个小铜锣在不停地响,不停地响,你有办法让它停止声音吗?

生:不敲了。

师:(师放手不敲铜锣了),可是它还有一点点声音。我们来数数它持续了多久?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你有办法让他在五秒内停止声音吗?(生1捂住铜锣)有办法让它在三秒内停止吗?(生2捂住铜锣)一秒内停止(生3捂住铜锣)。

师:为什么要捂住铜锣?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生:捂住铜锣,就表示捂住了振动。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设计意图】游戏的设计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在得到规律的同时,也明白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从而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课堂总结、结束(幻灯片11)

今天这堂课,孩子们有收获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好多好多的声音,希望孩子们能像今天一样的科学态度去研究它,去探索它更多的声音秘密好吗?

附:板书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3hw311rh4i6jo0x1m776vac3ljxx012h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