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粟(谷子)》编制说明
1.前 言
粟又称谷子,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狗尾草属”,属密穗型植物。在我国分布极其广泛,各省几乎都有种植,但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和甘肃。陕西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和关中的北部旱塬地区。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谷子的种植面积比以前有所下降。
谷子脱皮后就成为小米,其蛋白质含量12.7%,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较其它粮食作物高。此外,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非常有好处。
《粟(谷子)》标准(GB/T 8232—1987)是1987年颁布实施的,至今已有20年历史,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作为保健食品的小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满足粟(谷子)购销市场化,修订其标准十分必要且有现实意义。 2.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
国家标准GB/T 8232—1987《粟(谷子)》的修订工作,是国家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5年下达的任务,项目编号为20050474-T-449。 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负责本标准的修订工作。承担了粟的生产、加工、流通及储存情况的调研和技术指标的研究、验证及标准文本的起草。
2006年,起草组主要收集查阅了我国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等相关资料,在主要产区收集样品。对收集的样品,进行了容重、水分、不完善粒、杂质等指标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整理和系统分析。同时,征求粟主产省
1
(区)的意见10条,起草组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归纳,梳理成5条,采纳了各类意见和建议。
2008年2月下旬,标准修订组成员先后赴陕西榆林、延安调研,通过与粮食部门、农业部门、加工企业和质检机构的同志座谈,了解种植、收获、贸易及质量状况,收集了相关资料,并采集样品34份。随后对样品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收集检测数据700多个。同时还与陕西省农业厅种子站的专家、西北农林大学研究小杂粮的教授座谈了解情况,为修订标准收集资料。
2008年3月,国家粮标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标准研讨会,根据专家、学者,管理和企业的代表,对现行粟国家标准提出的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我所标准修订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试验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随后,我们又将粟标准的草稿呈送给专家组长,再次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关键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3.编制原则
按照GB/T 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 4.主要修订内容和依据
本次修订,保持了原标准的基础框架,主要调整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修订了不完善粒、杂质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了测定容重时使用筛层的孔径;增加了等外级;解决了粳、糯粟的互混检验技术问题;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和检验规则;修订了收购、储存和运输的有关规定。
2
4.1适用范围
由于我国的粮食体制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商品贸易体制也与世界接轨,内外贸易合为一体,另外,出口商品一般对质量要求均以进口国的要求为准,与目前国内的粮食质量标准无直接的对应关系。鉴于此种情况,本次标准修订取消了调拨、出口两项特定范围,以符合我国目前商品经营现状。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引用了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以保障粟作为饲料用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4.3不完善粒
为了与原粮小麦、玉米、黍、稷等标准一致起见,定义统一为“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4.3.1生霉粒
此次修订将原标准中的“霉变粒”改为“生霉粒”, 以示与粮食卫生标准中的霉变粒的区别,重新定义为“粒面生霉的颗粒”,去掉了原标准中“胚乳变色、变质”。主要原因是为了与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 2715—2005)中的霉变粒指标进行区分。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 2715—2005)中的霉变粒是指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无食用价值的颗粒,规定霉变粒不得超过2.0%;而生霉粒是粒面生霉的颗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霉变粒是生霉粒进一步恶化的结果,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受损害程度不同,因此,此次修订将原标准中的“霉变粒”改为“生霉粒”。 4.4杂质
为了与原粮《小麦》、《玉米》标准等保持一致,将杂质定义统一修订为
3
“除粟以外的其他物质,包括筛下物、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 同时把检验杂质时下层筛的孔径从1.2mm调整到1.5mm,与稷、黍使用的筛层孔径一致。通过试验,筛层改变后对容重指标影响不大。 4.5 色泽、气味
同样与原粮《小麦》、《玉米》标准等为了保持一致,统一修订为“一批粟固有的综合颜色、光泽和气味”。 4.6分类
保留了按粟的种皮和粒质分类,去掉了按千粒重分大粒和小粒的规定。一方面粟的大小粒从几何尺寸上,感官检验,很难区分,在不检验千粒重的情况下,以容重定等,很容易造成错乱。
我们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的结果是,粟的大粒与小粒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差异分别为:大粒的长度平均比小粒长0.20 mm,宽度平均比小粒宽0.15 mm,厚度平均比小粒厚0.18 mm,肉眼感觉只是籽粒饱满程度不同而已。大粒粟几何尺寸见表1,小粒粟几何尺寸见表2。
另一方面,粟属于小耕农作物,其品种与以前也发生了变化,小粒粟由于产量较低逐渐被淘汰,目前市场上能收集到的样品非常少。再加上种植品种繁杂,播种时混种、收购时混存的现象都比较普遍,企业收购时几乎不在意籽粒大小,有的地方根本就没听说过粟有大小粒之分。在加工大小粒粟时,也无明显的不同技术要求。在食用上,其品质和口感亦无明显差异。
根据我们采到的样品,千粒重在3.0g以上的大粒粟占94.1%,小粒粟占5.9%,大粒粟和小粒粟千粒重平均相差0.77g。检测结果见表3。
表1 大粒粟几何尺寸 单位:mm 序号 长度 宽度 厚度 4
1 2.34 1.86 1.38 2 2.28 1.94 1.52 3 2.32 1.98 1.48 4 2.24 1.86 1.54 5 2.36 1,92 1,42 6 2.36 1.91 1.48 7 2.28 1.98 1.54 8 1.92 1,98 1.52 9 2.30 1.90 1.46 10 2.26 1.98 1.52 平均值 2.27 1,93 1.49 表2 小粒粟几何尺寸 单位:mm 序号 长度 宽度 厚度 1 1.84 1.78 1.38 2 1.90 1.88 1.44 3 1.76 1.78 1.38 4 1.92 1.62 1.14 5 2.08 1.88 1.42 6 1.94 1.72 1.14 7 2.34 1.82 1.24 8 2.32 1.82 1.42 9 2.26 1.84 1.24 10 2.38 1.64 1.34 平均值 2.07 1.78 1.31 表3 粟的千粒重 取样地域 序号 千粒重/ 混入带壳粟/ g % 色泽 1 3.39 10 略灰 2 3.27 22 略黄 3 3.65 17 略红 山西 4 3.26 25 略白 5 3.10 45 略黄 6 3.71 13 略黄 7 3.78 19 略黄 8 3.69 4 略黄 9 3.38 11 略红 10 3.19 16 略白 内蒙 11 3.86 29 略白 12 3.32 8 略黄 13 3.56 15 略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