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管理学原理自考知识点-管理学原理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4.管理概念包括的内容: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5.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不同与作业活动;2、管理工作及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6.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1.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贯穿于作业活动的始终,而且包括作业活动之前的调研、作业活动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2.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3.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 7.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8.管理有效性的衡量:效率和效果。1、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具体衡量标准有: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生产成本等(正确的做事)。 2、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具体衡量标准有:销售收入、利润额、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做正确的事)。管理的有效性既追求效率更追求效果,即“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9.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指在组织中行驶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分类: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2、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综合和专业管理者。

10.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分三大类:1.人际关系方面(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传递方面(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3.决策制定方面(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11.管理者的技能:技能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3、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高层管理层更强调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人际技能较重要,而基层管理者技术技能更突出。 12.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工作数量多、质量好以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成功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结论:1、“成功的管理者”,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2、 “有效的管理者”,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3、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获得更快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13.管理学: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4.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15.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

1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管理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16.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其特点是标准化、制度化;(2)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特点是重视人的因素;(3)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是这一阶段的特征;(4)战略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长远性;(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其特点是注重持续改进和参与;(6)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注重突破式改进和创新。 17.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对管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1.“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主要依靠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又依靠分工。2.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18.查尔斯.巴贝奇: 1832《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1.分工除提高效率外,还可节省工资支出。2.“边际熟练原则”,界定劳动强度,按比例付酬。3.“管理的机械原则”。 19.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

20.20世纪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1)人类在集体协作和社会化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管理思想与经验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认识基础;(2)商品交换、商业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制度背景;(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普及和推广,是管理学形成的现实需要。 ? 萨伊(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是首先承认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生产要素的人。

他明确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与土地、劳动、资本相并列。

?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质是把目光从争夺盈余

转向提高盈余,共同协作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心理革命”。 2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则。 ? 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还包括:⑴巴思⑵甘特⑶吉尔布雷斯夫妇⑷埃默森。 ?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对管理学研

究影响深远。法约尔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⑴经营与管理的区别⑵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⑶管理的五要

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⑷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要公正、集中与分散、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的管

理思想:1、理想的组织形态(法定权力)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10条准则)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最高领导层、中层管理者、一般工作人员三层。

22.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 行为科学理论:霍桑试验 1924-1932年:梅奥1933年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等中 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⑴职工是“社会人”。⑵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⑶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⑷新型的领导能力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

2

励职工的士气。

23.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1)关于动机激励理论(核心):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又有需要决定的。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基础)(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重要方面)(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研究重点)

? 孔茨把管理理论流派纷呈的现象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 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24.管理过程学派的特点(管理职能学派,起源于法约尔,当代代表是孔茨):以管理的职能及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25.社会系统学派的观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1、协作系统的性质2、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3、效力与效率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5、经理人员的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制定和规定组织目标)。

26.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西蒙、马奇):1、决策贯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2、提出了决策的标准(满意标准)3、明确了决策的程序(1.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2.拟定选择方案3.选择方案4.评估方案)4、决策的技术(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7.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合著《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1、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2、企业内包括各种子系统3、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认识企业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使管理的各个职能围绕企业系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

28.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特里司特:由手工采煤到机械采煤的技术变化问题着手):要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只看社会系统,而把与社会系统相适应的技术系统排除在外。只有既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又满足技术系统的需要的组织才是最好的组织。

29.经验主义学派及特点(德鲁克、斯隆、福特等人):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通过研究一个组织或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来分析管理的。特点: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和总结一大批组织或管理人员的成功和失败的实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然后把这些经验和理论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者,用来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动。

30.权变理论学派的内容(管理情景论,劳伦斯、洛希合著《组织和环境》):1.企业组织结构(应按照环境特点来设计)2.领导方式(应依据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小组的行为特点、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及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而定)3. 超Y理论。

31.经理角色学派(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提出了有关经理工作的性质 、经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和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理论。

32.管理科学学派(数学学派,创始人布莱克特,代表人物有伯法、莫尔斯和金希尔等人):认为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并通过计算机使它们应用于企业管理。

33.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1.战略管理2.业务流程再造3.学习型组织

33-1.战略管理(20世纪20年代起):注重研究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波特《竞争战略》)。

33-2.业务流程再造(世纪90年代初):突出贡献是彻底地改变了两百年来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能够提高效率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

3

行所谓的“再造工程”)

33-3.学习型组织(核心是对知识的管理):强调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34.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1.人本管理趋势2.跨文化管理3.参与管理趋势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35.组织环境: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36.组织环境的特点:1.客观性2.复杂性3.关联性4.不确定性5.层次性。

37.组织环境的重要性:1.组织环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着组织活动的内容和进行。2.组织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随之调整,以利用机会,趋利避害,更好地实施管理。

38.组织环境的分类:1.外部环境:分一般环境(宏观环境):指组织的大环境,如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等;具体环境(特殊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如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2.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如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9.组织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组织的影响、2. 组织对环境的影响

?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1)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2)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 种管理工作3)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

? 组织对环境的影响:1)适应环境,改变自己2)影响环境3)选择新环境。

40.组织环境分析(定义):指通过对组织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和评价,以便发现机会和威胁,确定组织自身的优劣势,从而为战略管理过程提供指导的一系列活动。 41.组织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41-1.一般环境分析法(PEST分析法):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41-2.具体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1.现有竞争者的抗衡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3.替代品的威胁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5.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1-3.内部环境分析: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综合。目的在于掌握组织历史和目前的情况,明确组织所具有的优劣势。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资源条件等。方法包括组织资源竞争价值分析、经营能力分析、内部管理分析、组织自我评价等(即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41-4.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 ? 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1.优势-机会(SO)组合2.弱点机会(WO)组合3.优势-威胁(ST)

组合4.弱点-威胁(WT)组合。

? SWOT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劣势2.分析组织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的优劣势进行匹配。

47.组织文化:组织在其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48.组织文化的层次:理念层(也称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与行为层(中层文化)、象征层(物质层)。

4

49.组织文化的特征:1.客观性2.独特性3.相对稳定性4.继承融合性5.发展性。

50.组织文化的内容:1.共同价值观(核心)2.企业使命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制度7.行为规范8.企业形象。

51.组织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调试功能5.辐射功能

52.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1.确定合适的价值观标准2.选择与组织价值观相融合的应聘者 3.强化员工的认同感4.建立符合组织文化要求的奖励系统5.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文化。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53.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54.管理道德的特征:1.普遍性2.特殊性3.非强制性4.变动性5.社会教化性

55.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的发展阶段2.个人特征(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3.组织结构变量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大小、严重程度)

? 道德的发展阶段包括:1.前惯例层次2.惯例层次3.原则层次 56.培育管理道德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管理者2.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3.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4.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5.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 如何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1.提高管理道德认识2.培养管理道德情感3.管理管理

道德意志4.坚定管理道德信念5.树立管理道德典型

57.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8.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古典观(只对股东负责)、社会经济观(除对股东负责外,还应对相关利益群体负责,承担其应负担的社会责任)

59.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做的工作:1.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建立企业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渠道,为员工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2.企业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互动3.企业在生产中也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综指企业必将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高度的社会公众信任感,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使企业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60.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1.对雇员的责任2.对顾客的责任3.对竞争对手的责任4.对环境的责任5.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第五章 决策

61.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 赫伯特.西蒙创立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贡献主要是:1.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2.对决策

理论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用“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3.既强调在决策中采用定量方法、计算技术等新的科学方法,又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应用。

62.决策的类型:1.按照决策的性质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2.按决策活动表现的形式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3.按照决策的方法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按照决策的主体不同分:群体决策、个人决策。 63.决策的原则: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可行性原则4.系统原则5.对比择优原则6.反馈原则

64.决策的标准:(1)最优标准(泰勒):理性决策。(2)满意标准(西蒙):有限理性决策(3)合理性标准(孔茨):强调决策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质量最终决定了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以符合目的为根本标准,实质是强调各决策阶段的效果和工作质量。

65.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2.组织文化3.决策者的个人因素4.时间因素5.过去的决策

5

管理学原理自考知识点-管理学原理重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2.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3.管理: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17891tf73j4le87moy0088t3x4ji00jj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