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

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三)所示作用

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一)含义

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 (二)确立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如香附、川芎等。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乌梅。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 (1)泄

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

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 昆布、芒硝等。 6.涩

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同涩作用,如龙骨,海螵蛸。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原则:

1.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2.一药气只有1个,味可有1个,也可有2个或更多。

四、升降沉浮 (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二)确立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

花、叶类质轻的药多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 3.药物的性味

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有的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三)所示效用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 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1.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 五、归经 (二)理论基础 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 (三)确立依据 1.药物特性 2.药物疗效 六、有毒与无毒 (二)“毒”的特性 1.狭义的毒:药物不良反应。 2.广义的“毒”:

(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 (三)确立依据 1.是否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 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六)使用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0wzv6fdhp2wkqq4mj6h371qz5d0jm00km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