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民办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比较难的原因分析 国家对民办学校只有政策指导而几乎没有经济支持,投资方是否会在教育软件方面加大投资,主要取决于教育市场对其投资利益程度,如果比较有利或者说见效快的话,那么投资方会考虑在教育软件方面作进一步发展。反之,就只能维持其现状,甚至不断地衰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远不能达到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1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众所周知民办学校是一个人才流动较频繁的场所。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的现状是“老板搭台,老少唱戏”。老的是从公办院校退休后返聘过来的,少的是从学校刚毕业过来的。这两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实践知识,缺乏动手能力,致使课堂内容仅仅是一轮从理论到理论的循环。而民办院校里的中坚力量却是寥寥无几,这是由于民办院校的待遇和稳定机制造成的。
2青年教师是一支可塑可造的生力军
然而,由于整日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备课、上课、听课。校方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资金的限制,也不可能派出老师去生产一线实践。因为民办学校的现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几个坑,青年教师由于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中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除拥有教师证外没有任何相关的职业证书,缺乏一线操作的专业技能。因此,依据目前的现状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技术人才。
3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
很多民办院校都积极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却很少考虑去引进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原因很多,但对待遇的需求与满足是至关重要的。是应付高职教育,还是发展高职教育,这是投资方和校方应该明确的办学理念。一门专业课,如果缺少带头人,专业课的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实践,可使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增强教师的一线操作能力,给广大一线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双师型”发展途径。
二、改革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必要条件。学校的师资水平决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在当今社会上的竞争力。要努力改变学校的师资结构,从单一的由校门至校门的理论型人才发展到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民办高职院校今后师资培养的方向。
1完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人都需要激励。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除了依靠常规性的外化督促外,还应通过激励政策以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1)学校要切实掌握“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重视教师的内在需求与学校高质量教学的需求之间的融合。应该对“双师型”教师区分不同类型和层次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还要重点分析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鼓励。(2)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十分重要的。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整体利益对自己的前途、利益的影响是直接的。校方应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推出“自助式”鼓励计划。即提供一份激励菜单由“双师型”教师自主选择。这份激励菜单应包括:技能工资、奖励、福利、津贴、进修、晋升、荣誉、地位等各种激励形式。通过数字化形式对教师的“双师型”发展进行量化,同时也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3)提高民办高职教师的待遇不仅仅要体现在工资福利上,而是应该让其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包括范文的发表、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和职称的考核机制。有学者认为,对于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更应重视其“双师型”的发展,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不是只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论著、范文的数量,以致忽略了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民办高职院校可以自行评定相应的职称以确保人才的相对稳定。
2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看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视与否首先是看经费投入的充足与否。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小,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了多方面的繁重任务,理应予以一定的补助或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的薪酬主要是由其职称决定的,职称高,其工资级别就高,而从企业转入学校的教师,他们的职称普遍较低,即使给一些补助,也远低于其在企业的薪酬,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的不稳定性。另外,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很少能有学校拿出足够的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训练。有的学校在“双师”的评定或界定上增设了多种门槛,名为鼓励,实为虚设。如此种种现象,都是一种观念的问题。校方应立足现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以确保高职教育的高效发展。
3在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