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 21 -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 22 -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 23 -
透明 气体
第二单元 动物
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
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 24 -
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 (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以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① 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 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 25 -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18完美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