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经济学
浙江省森林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工业革命之后,由于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又懒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凸显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理性的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思。
(二)选题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它意味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个人和企业)行为也要具有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意识;它要求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过程不仅对个体是可以持久和代际相继的,而且应该和必须对社会、世界和人类也是可持续的和有价值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最新成果
过去几十年间,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些进展当中,可以辨识出三个核心概念:地球系统观、生态文明思想、低碳经济概念,这三个看起来没有直接关联的概念却分析了其中十分密切的理论联系。
齐晔(2010)认为,地球系统观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和所处地
球环境的认识,被称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从而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生态文明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工业文明的思想基础,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和伦理学内涵;低碳经济概念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念,以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的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席成孝(2007)认为,近十年来,可持续发展自身所蕴含的两大中心问题——人类生存需要与自然消耗的矛盾问题与体现空间观念的代内平等和体现未来去向的代际平等问题,不仅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遏制,反而由于沾染了许多政治因素,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使整个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陷入巨大困境。导致如此状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提及其实践模式的认识误区,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朱玉林(2007)在研究我国林业发展中非持续因素和林业循环经济的意义时强调:1.我国林业本身的非可持续因素:林业企业资源消耗浪费巨大,问题严重;2.林业本身的非可持续造成的负外部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林业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良好选择;4.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矛盾的重要途径。5.发展林纸循环经济,符合国家林纸一体化发展战略;6.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最新研究动态
潘城文 张金顺(2006)认为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实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体现在经济持发展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和谐社会要通过经济持续发展来深化。建立和谐社会对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谐社会促进了经济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纯元(2007)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变化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新飞跃。变化二: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化三:人类的
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化四:人们的环境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用三同步的思想代替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人们认识到了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只靠自然净化力不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用全盘治理的思想代替个别治理的思想。变化五:对社会组织在解决人类与自然界诸多矛盾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变化六:对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七:对人口总量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Peter Baccini(2009)认为,可持续发展和其应用于一个地区的水平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废物管理。即遏制战略、控制战略和最后储存战略;第二,农学和林业。即潜在的农林业的地区性碳家居,一个特定的措施是提高管理碳能源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第三,建筑和交通运输网络。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第二,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性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第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高新应用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研究方法.
现阶段,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发展观的演变与评估手段;第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郭明生存与发展核算体系;第三是资源与环境的价值理论与估价方法;第四是环境与经济的综合核算体系;第五是利用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与综合测算方法。
(三)研究难点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由于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产业结构僵化,就业形势严峻,企业素质低,活力弱,使得政府和企业对于经济数据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这样就使得原本就发展缓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再次进入的“瓶颈期”,资金、人才、科技等多因素都得不到切实保障。为此,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的王玉芳和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吴方卫(2009)提出了,保住现有资源存量,加速后备资源储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三大措施。
(四)预期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需要政策和法律保障。
探讨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年10月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10年11月 下达任务书;
2010年12月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2011年3月 上交论文初稿;
2011年4月 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1年5月中旬 论文定稿、评审; 2011年5月下旬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婧,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源及其经济学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4 2.潘成文 张金顺 苏文浩,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安徽农业科学,2006
3.廖婧,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法制与社会,2009 4.王志刚,侯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物流与经济,2009
5.朱玉林,陈洪,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生态经济,2007 6.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地理科学进展,2008
7.席成孝,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认识误区及其根本出路,学术论坛,2007 8.常江,王忠民,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10
9.张纯元,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七大变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10.杨润高,张洪,李红梅,试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天性缺陷,开发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