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
表率百寮”。该机构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六部
2.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
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
皇帝 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 光绪 军机大臣人数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五到六人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 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
4.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
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 )
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 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
第 1 页
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
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 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
6.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
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
7.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
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8.1395年,明太祖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
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其目的是( )
A.扩充内阁的职权 B.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C.避免权臣专权乱政 D.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
9.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
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 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 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 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0.《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第 2 页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11.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
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12.明代票拟制度建立后,各类文书全归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如
果皇帝不经阁臣发布手诏,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这表明( ) A.内阁有独立行政权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皇权受到内阁制约 D.内阁负责军国大事
13.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
修饬封疆。”其意图是( )
A.扩大地方的权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整饬地方的吏治 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
1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5.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赞理机务”反映出该中枢机构的职责是协助处理机要事务。清朝内阁变成只
第 3 页
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掌握实权的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六部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而非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目的是为满族统治寻找合理依据,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意在平息民间满汉民族矛盾,文化冲突,故B项正确;在舜和文王的时代,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恰恰是为了弥合满汉民族间的纷争,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中军机处人数不断变化可以看出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的权限,故A项错
误;从材料中反映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六人左右,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
毁,全被排除在外”说明并不是用来作为借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之所以对反清思想等一概排斥,说明是为了强化纲常伦理,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是仅对儒学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西学的传播,且一概排斥,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宋代设枢密院,故A项错误;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
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C项错误;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明代内阁凡行移各衙门的文书均用翰林院印,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
第 4 页
行政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阁臣权力大小,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政府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密折制度的实行使朝政操作黑箱化,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密折制度是与上达相
关的制度,是为加强皇权,而非政令下达的畅通,故B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是结果而非目的,故C项错误;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是目的,但加强君主专制才是根本目的,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故A项错误;明朝内阁为非正式机构,故B项错误;明
太祖废丞相吸取了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权归六部是废丞相的结果而非目的,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
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可以得出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了宣布政使司,无法得出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承宣布政使司只掌握地方行政事务,故C项错误;明朝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对行省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替皇帝决策与材料中“大事奏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但\大事奏裁\说明其监察权力的不独立、不完整,实际上只是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小事立断”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