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课程:让语文教育回归自然
作者:蔡于祥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0期
蔡于祥
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对田园生活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诗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儿童已然被视听媒体束缚、操纵。田园课程,能让教育回归自然。语文教育,尤其要葆养儿童的“诗心”,激活儿童的“缪斯天性”,让儿童展开嬉乐学习。
一、田园课程:回归自然的语文教学主张
回归自然、尽情嬉乐是每个孩子内在的渴望。只有让儿童投身于田园、投身于嬉戏活动,才能让儿童的生命力、儿童生命中内在的诗意得以宣泄、张扬。建构田园课程,是回归自然的语文教学主张。田园课程,能生长嬉乐的歌;田园课程,能生长创造的歌;田园课程,能生长五彩的歌。田园课程,能让儿童的生命活力、诗意得以宣泄、激扬。
1.语文课程,需要走向田园。在工具理性和应试教育的共谋下,儿童被圈养于四角围墙的学习之中,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练、训练,快节奏的学习正逐步地吞噬着儿童的余裕、闲适的田园生活。孩子们不再追逐蝴蝶、蜻蜓,不再去捉拿蟋蟀、蚯蚓,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逼真的玩具,它们挤压了儿童的思考,由此造成个体心理的封闭。语文课程需要走向田园,儿童需要亲近自然。“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为儿童建构田园课程,引领儿童玩耍泥巴,引领儿童骑牛垂钓,引领儿童种植大蒜、生姜,从而培养儿童生活触角。将儿童从“三味书屋”中解放出来,回归儿童自己的“百草园”。
2.语文课程,需要品味田园。建构田园课程,不仅需要引领儿童走向田园,而且需要儿童品味田园。品味田园,就是要让儿童在田园中徜徉、散步,去感受、体验田园的气息。只有在田园中,儿童才能“诗意地栖居”。比如,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庭院的蕙兰,引导儿童观察郊外的野花,引导儿童感受朝阳初升、夕阳西下之美。品味田园,能有效嫁接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比如,在品味田园之中,儿童才能领略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高远志趣,才能感受到“独坐幽篁里”的静谧,才能体验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美好。在田园生活的品味中,儿童能获得生命的自由,找回久违的自我。
3.语文课程,需要习耕田园。建构田园课程,还要引导儿童躬耕田园。在田园中,儿童是生活的设计者、主宰者。比如,可以引导儿童放一放风筝,吹一吹短笛,做一做蓬蒿箭,从而将劳动技术教育融入其中。充分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让儿童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比如学习了《姥姥的剪纸》后,笔者让儿童到农家访问剪纸老人,跟着他们学艺、学技,开发“剪纸班本课程”;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笔者带领儿童在春天里去远足植树;比如学习了《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后,笔者让儿童走进田园,去感受田园迷人的自然风光,等等。“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里有劳动课程;“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田园里有科学课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田园里有嬉乐课程; “荷蓑出林春雨细, 芦管卧吹莎草绿”,田园里有艺术课程。习耕田园,能让田园教学落地生根。
二、田园课程:回归自然的语文教学实践
田园课程,让语文课程回归到自然本身,凸显了语文课程的自然属性。实践田园课程教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语文教学内容要回归田园;其二是语文教学方式要贴合儿童的内在田园,也就是要契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作为教师,要引导儿童在田园中感受、体验,引导儿童在自然中生长,在快乐中发展,让田园课程成为儿童的原野牧歌!
1.田园语文课程:彰显儿童的“缪斯情态”。儿童是纯粹的,作为教师,要揣摩儿童的童趣,呵护儿童的童心。在田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升儿童的幸福指数。儿童的田园语文课程实践,是一种“诗与思”的实践。对于儿童来说,田园就是诗歌的园地,就是生活的园地,就是美的园地。这种融生命与田园于一体的存在状态,就是一种诗性的存在。
如何将田园情调融渗于语文教学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富有田园风味的语文文本展开。比如《田园诗情》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的是荷兰的自然。作者选取了一系列意象,展示了荷兰的田园风光。通过一个个镜头画面,教师要引导儿童体会字里行间透露、表现出的作者对荷兰动物与人所享受到的一种沃土之乐、家园之乐、自然之乐、宁世之乐等。儿童潜入文本,犹如漫步于如画的田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比如可以将儿童带入田野、田园之中,让儿童呼吸田野、田园的新鲜空气,感受徐徐吹来的清风,从而嫁接文本与自然。儿童置身于田园之中,纵情享受着自然的宁静、美丽。如此,儿童才能与文本中内蕴的情思形成一种情感共鸣、产生一种心灵的共振。
阅读田园类文本,儿童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田园指向。作为教师,要激发儿童的缪斯心态,让儿童漫步于文本。如此,儿童就会流连忘返,形成无穷的意味,从而慢慢回味、品味。如此,语文文本就是儿童心中的田园,语文学习成为了儿童生命的“存在与表现”。
2.田园语文课程:绽放儿童的“彩虹语态”。意大利著名诗人马拉古奇在儿童诗歌《其实真的有一百》中认为,儿童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在田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养护儿童言语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儿童的畅想力,引导儿童进行陌生化观察,引导儿童多视角聚焦,从而让儿童看到、听到、想到一百种风景,绽放儿童的一百种“彩虹语态”。
比如《秋天》,不仅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还描绘出秋天一派丰收的景象。秋天的景色包括秋天的太阳、秋天的空气、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路等;秋天丰收的景象包括秋天的稻穗儿、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儿童的田园式想象,催生儿童的田园式表达。比如,儿童品读课文中第一段文字: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清更好。有学生这样说:“我仿佛看到太阳像一个荷包蛋,静静地悬挂在天上”;有学生这样表达:“我仿佛看到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还有学生风趣地说:“我家田园里的一个个红苹果,就像一个个小太阳”,等等。这种田园式的畅想,在成人眼里是幼稚的,但在儿童的心中却是真的。作为教师,要呵护儿童的想象,帮助儿童敞亮思路,引领儿童尽情地表达。
儿童的想象有如天空的彩虹一般绚烂,这种彩虹般的想象能催生儿童的彩虹语态,让儿童丰富地表达自身。彩虹般绚烂的语言表达,是儿童生命的确证与表征。通过儿童彼此之间的语言表达,激活儿童更为新奇的感觉,让儿童定式思维重新变得灵动起来。
3.田园语文课程:发掘儿童的“诗化心态”。“诗化心态”是一种冥想的、想象的心态。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儿童的游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儿童走出封闭的教室,走向广阔的田园,从而生长儿童的诗心,涵养儿童的真心,培育儿童的善心,呵护儿童的美心,发掘儿童的诗心。儿童的田园语文学习,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植被,是儿童创作的源泉。
比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是需要葆有童心、诗心的。作者以优美的笔触介绍了自己在春日到颐和园去游览时关于儿童的见闻和感想,全文
充溢着爱儿童的真挚情感。笔者在教学中,抓住文中有一个“旺”字,引导学生感受儿童
“旺”、花儿“旺”、感情“旺”。启发儿童揣摩文本的写作秘妙“作者为了写儿童,为什么画大量的笔墨去写花?”为了发掘儿童的“诗化”心态,笔者还安排了田园写作。要求儿童围绕课文中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也来写一写春游,写一写春天的景色,鼓励儿童到田园中去找寻灵感,深化儿童与田园之间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儿童长线观察自然、阅读自然,从而与自然建立长久互动、频繁相遇的关系。
语文课程,需要走向田园,品味田园、习耕田园和创新田园。通过语文田园课程的建构、实践,形成儿童的“绿色心态”,让儿童投身于田园生活、田园活动之中。让田园课程成为解
放儿童的载体,成为发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让儿童的生命活力、诗意得以宣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