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章课后作业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典贸易理论

【课后作业】

基本概念:重商主义 绝对利益 相对利益 相互需求 生产可能性曲线 消费可能性曲线

交换比例 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模型 相对劳动生产率 贸易利益 相互需求曲线

1、 对比绝对利益学说与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性。

2、 A国与B国使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出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单位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

率(小时/单位产品表示)分别有以下三种情况:

A 1单位小麦 1单位布 4 1 I B 1 2 A 4 3 II B 1 2 A 4 2 III B 2 1 (1) 分析I、II、III情况下A国与B国绝对优势与绝对劣势。

(2) 依据绝对利益学说,在I、II、III情况下,A国与B国是否发生贸易?

3、 依据第3题提供的资料,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分析I、II、III情况下A国与B国是否发生贸

易?

4、 当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时,是否在此商品上它必定有绝对优势?为什么?反之,

当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时,是否在此商品上它必定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5、 设本国单位葡萄酒的国内均衡价格为10美元,均衡产量为1000单位;国际葡萄酒价格为8

美元,本国将进口400单位葡萄酒;本国单位小麦的国内均衡价格为2美元,均衡产量为1200单位,国际小麦价格为2.8美元,本国将出口300单位小麦。试计算本国进口葡萄酒和出口小麦所产生的贸易利益分别是多少?

6、 假设A国和B国在酒、布、刀具、小麦和玉米等5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小时/单位)分别

为下表所示: A国 酒 4 台灯 5 布 12 玉米 8 小麦 6 B国 1.5 2 4 6 4 试分析:I:当A国工资为每小时4美元,B国工资为每小时8美元,A国与B国将分别进出口何种产品?II:当B国工资为每小时上升为10元时,两国各生产何种产品?

复习参考题

1.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Y A 6 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B 15 12 X Y A 10 4 B 5 5 2. 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Y A 4 2 B 8 4 3. 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

4. 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 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6. 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 进口为2,000个单位。

7. 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 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 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提示:比较

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复习参考题

1.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劳动 A 45 15 B 20 10 资本 表2

要素禀赋 劳动 A 12 48 B 30 60 资本 2.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3.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4.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5.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6.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7.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1)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8.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9.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10.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复习参考题

1. 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2. 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3. 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4.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5. 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链接至该章相应内容)是否依然有效?

6. 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 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 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本章简单介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要素禀赋理论已经日臻完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但这些理论在对贸易问题的解释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2.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停地演变,

有鉴于此,一些学者脱离贸易理论发展的“主航道”,从其他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新基础。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正是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分别从需求和技术变化两个不同角度,探讨国际贸易起因的两种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链接至本章中内容)(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与产品(技术)周期理论(链接至本章中内容)(The Product Cycle Theory)。

总的来说,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即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因素是资本;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是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力量。

本章结构图

注:本结构图中每一项都链接至本章相应位置。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相互需求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 掌握产品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复习参考题

1.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2.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3.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 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8.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本章简单介绍

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这种贸易型态属于产业间贸易。依据这些理论,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基础就越雄厚。

但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资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三分之一。这些事实说明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与传统的完全竞争下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无论在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还是在应用上,“新贸易理论”都有独到的贡献,因此,这一理论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分别以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指出即使比较优势不存在,国际贸易仍可产生,因为除了相对价格差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仍是互利的,贸易利益主要表现为:(1)贸易可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利益;(2)贸易可改变市场结构,促进竞争,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 掌握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区分理解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

复习参考题

1. 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则规模收益不变,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2. 试根据图6—2证明,如果贸易后Y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很大的话,那么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的国家福利可能因贸易而遭受损失。(提示:比较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线与贸易前的相对价格线的位置关系)。

3.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还能提出其他一些影响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因素吗?

4.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各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那么你认为一些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否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关?

5. 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条件分别是什么? 6. 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7*.假设某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X相对于Y而言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是垄断竞争市

场,而Y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贸易后,图6—5中两条曲线AA/与BB/如何变动?(提示:考虑贸易后用于X部门的要素量的变化)。

8.如果贸易前两国市场不是完全垄断,而是寡头垄断,那么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改 变?

9.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第七章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本章简单介绍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对对外贸易应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但现实中,出于各种理由,各国大都会对对外贸易采取种种干预手段,

定义: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基于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干预或不干预的政策措施。总的来说,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关税(tariff)和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国内消费者:

(1) 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2)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如果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比较显著,则有可能改善本国福利,反之则降低本国福利水平。

与关税并列的另一类手段是非关税,它包括许多种类。其中,

(1) 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生产的非关税措施,它所起到的限制贸易作用往往比关税要大;

(2) 出口补贴是政府对出口采取补贴的方法,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扩大本国出口,但在扩大出

口的同时,可能会因贸易条件的下降,使得政府补贴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外消费者手里;

(3) 倾销虽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然而当政府成为这种行为的支持者的时候,它带有一国贸易政策的色彩,倾销虽然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进口国的生产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进口国的生产者往往会要求政府采取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他国倾销的影响。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关税的影响效果,特别是关税的局部均衡效果。 2. 掌握各种非关税措施的种类及其与关税措施的异同

复习参考题

1. 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2. 如果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 3. 试比较上述两种作法的净福利效应。

4*. 试析关税对国内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提示:利用斯托伯—萨缪而森定理链接至相应章节内容) 5. 假设某一行业(X1)需要另两个行业(X2和X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分别为

a21=0.2,a31=0.5,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t1、t2和 t3表示,试计算在下列情况下X1的有效保护

率链接至本章相应定义。

(1) t1=30%、t2=20%、 t3=10%; (2) t1=30%、t2=20%、 t3=40%; (3) t1=30%、t2=50%、 t3=10%。

6. 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7. 以大国情形为例,试画图分析配额的福利效应。

8*. 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 (1) 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

(2)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提示:考虑国内需求曲线的外移) 9.以小国情形为例。试画图分析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10. 欧洲的飞机制造得到好几个国家政府的资助,根据估计,这些资助相当于某些售价的20%。也就是说,1架卖5,000万美元的飞机,其成本可能为6,000万美元,成本与售价的差额就是由欧洲各国政府来补贴的。同时,一架欧洲飞机售价的一半是从其他国家购买的零部件成本(假设对零部件进口不征关税),按照这种估计,请问欧洲飞机制造商得到的有效保护率是多少? 11. 试结合实际分析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前景。

第八章 贸易保护的依据

本章简单介绍

尽管自由贸易对各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历史上为贸易保护所作的辩护从未停止过。特别是,有少数的关于贸易保护的论据(argument)还对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政策目标看,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认为在某些情形下,保护可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论等;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贸易政策的制定解释成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如贸易政策或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具体的说,保护主义的论点大都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才成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1. 最佳关税论从静态角度出发,认为在大国情况下,征税关税可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只要贸易条件效应能抵消关税的保护成本,那么征收关税就能改善本国的福利。在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那个关税称为最佳关税,最佳关税的条件可表示为关税的边际收益等于关税的边际成本。

2. 幼稚产业论则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保护那些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观点,但这种保护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判别幼稚产业的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中,穆勒标准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仅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来的预期收益的现值能抵消现在的保护成本,坎普标准则更为注重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3.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将贸易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把贸易政策作为实现总需求政策目标的一种选择。

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又称为“利润转移论”,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政府干预下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上争夺有限的垄断租金。

5.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的贸易政策理论一个最大的区别是,这一流派是以实证分析方法而不是规范分析方法来讨论贸易政策的制定,因而它所讨论的问题不再是什么样的作法是最佳的,而是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作法。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认为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制定以及保护水平的高低。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中的三个标准

2. 掌握策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策略性出口政策和策略性进口政策

3. 了解最有关税理论、凯恩斯注意保护理论和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复习参考题

1. 最佳关税收入的来源是那些?最佳关税如何确定? 2. 试评价幼稚产业的三种判断标准。

3. 试析幼稚产业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

4. 如果自由贸易下国内市场完全由外国厂商垄断,那么征收关税除了可抽取一部分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外,是否还可导致国内的一些潜在厂商(或投资者)进入市场?为什么? 5.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市场结构的?

7. 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口保护能否使某一行业由进口替代部门转变为出口部门?为什么?

8. 试根据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解释出口补贴政策的制定过程。

9. 根据幼稚产业论,新兴产业在成长壮大之后应取消保护,但为什么现实中一些产业在成长之后仍然继续享受保护?

10. 假设现有三套政策选择:进口保护、出口鼓励、进口保护与出口鼓励同时使用,你认为哪一套政策出台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

第九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本章简单介绍

从理论上讲,在贸易只有化的过程中,国家数目越多,达成合作结果就越困难,反之当国家数目较少时,就比较容易达成合作。因此,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比较乏力的时候,区域贸易一体化就成为贸易自由化

的重要部分。

从实践上讲,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都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两个重大发展趋势:

(1) 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多边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与深化; (2) 以优惠性的贸易协议或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arrangement)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发展势头迅猛。

两相比较,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可以更快地实现局部的自由贸易.但这种作法与多边贸易自由化不同之处是,具有歧视性或排他性。本章我们着重介绍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相关理论,关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情况将在下一章介绍。

一般说来,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从静态利益看,加入关税同盟的利弊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的对比,若前者大于后者,关税同盟可改善成员国的福利和世界福利,但因贸易转移的存在对非成员的福利则有不利的影响。现实中,加入关税同盟对一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可利用同盟内的统一市场,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

此外,关税同盟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还会带来很多好处,这种动态利益主要包括市场扩大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外来投资促进效应等。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2. 掌握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复习参考题

1. 试比较各种经济一体化形式之间的差异。

2. 结合实际,试析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通常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3. 共同对外关税的高低对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有什么影响?

4. 既然区域一体化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与贸易自由化是一致的,但为什么它并不一定能增进世界福利? 5. 新成员不断加入关税同盟对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有什么影响?

6. 组成关税同盟后,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对同盟内企业在同盟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7. 关税同盟对那些垄断程度较高的停滞产业有什么影响?

8. 根据图9—1,假设A国不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而是采取削减关税的作法,将关税降 低 到使进口商品价格加关税之后正好等于PB,试判断这种作法的净福利效应。与关税同 盟相比,哪一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本章简单介绍

前几章我们从理论上探讨了贸易政策的一般效果和政策制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不同时期人们对待国际贸易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政府采取的贸易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来说,贸易政策的运用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环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为了对贸易政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本章我们专门考察历史上不同时期贸易政策的实践与特点。首先我们分别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加以总结,然后简要讨论一下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也是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一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如反倾销、反补贴。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可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历史经验表明后者要优于前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贸易自由化之路。

战后国际贸易政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贸易政策的合作性越来越明显。其中关贸总协定是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原则的多边贸易协定,它实际发挥着一个类似国际组织的作用,它通过8轮多边贸易谈判推动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乌拉圭回合之后,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继续发挥对国际贸易的协调作用。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同时,区域一体化也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其中第一次发展高潮发生在 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政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2. 了解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及其宗旨。 3. 了解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复习参考题

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什么特点?

2. 发达国家在什么情况下一般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试举例说明。

3. 实践中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达国家取得了哪些成功?这种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 4. 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各有什么优缺点?

5.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6. 如何理解开放的地区主义?你认为其前景如何?

第十一章 国际要素流动

本章简单介绍

与商品在国际间流动一样,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也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要素的流动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两个方面,本章我们将探讨国际这两类要素流动的若干基本原理。

本章集中讨论的资本流动限于投资(间接投资)。对这种形式的资本流动,其基本运行机制可以从边际生产力的差异中获得解释,这一点与商品流动的发生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它来得更直接。除了由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报酬差异以外,分散风险的考虑也是理解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供资本边际产量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

品流动的作用。

劳动力的跨国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纯经济意义上讲,它与资本的流动在改变要素边际生产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它同时会更直接地影响到收入分配,并与众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两种理论:相对价格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 2. 掌握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互补与替代关系。

复习参考题

1.如何用跨时期选择的方法分析资本移动现象以及对相关国家均衡调整过程的影响? 2.资本流动如何增进相关国家的国民福利?

3.为什么资产组合分散化可以降低风险?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解释资本跨国移动现象? 4.劳动力的跨国移动如何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的福利水平? 5.资本的流动与劳动力的流动是否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6.根据蒙代尔模型,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替代关系是怎样发生的?当你观察到现实生活中贸易与投资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时,这是否意味着蒙代尔模型完全失灵?你如何协调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这类矛盾? 7.资本流动和劳动国际间流动是否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它们在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差异?

8.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在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资产组合的国际化来降低和分散风险的机制在弱化,你对这一看法有何评论?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本章简单介绍

在分析国际间要素流动时,纯资本的流动包括量大类: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和国际直接投资。

定义:国际间接投资,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资本连同对它的实际控制权一同转手,交易过程不管通

过什么环节和中介机构来进行,最终大都表现为资金的借出和借入。投资者(债权人)所关心的只是对其投资的报酬,除此并无其他要求和权利。

定义: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的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概要地介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原理,以便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和理解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线索。

总的来说,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区位和行业结构特点有关,但要维持一种所有权优势需要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市场的不完全也使企业以内部化的方式实现其优势成为必要。内部化的过程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为分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余地。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便产生了跨国公司和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推动力量的生产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展过程和格局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的。跨国公司对国际生产的协调,使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既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和生产折衷理论。 2. 了解各种国际生产方式的选择。

复习参考题

1. 为什么说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它对交易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讨论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3. 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决策过程会产生哪些影响?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同一原理加以说明?

4. 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动态过程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哪些异同? 5. 为什么研究与开发能力强的企业更具有跨国经营的动机? 6. 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方式对收入分配会产生何种影响?

7.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讨论跨国公司对世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8.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有哪些主要缺陷?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对克服这类问题有哪些帮助?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

本章简单介绍

在第一部分里,为了系统地介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和内容,我们暂时舍弃了货币和价格等因素。事实上,在谈及国际经济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国际贸易究竟是借助于什么样的手段进行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国际结算是否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影响、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相对价格是否会受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等。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从本章开始我们就进入国际经济学的另一个部分——国际金融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

本章着重介绍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主要问题包括国际收支的概念及国际收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各种表现;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等。

国际收支记录了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贸易活动。它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得到。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复式记帐法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入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上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

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在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均衡决定了其对外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反过来对国内宏观经济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章在介绍国际收支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时,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和内容的重新调整,为了避免与调整前的相关内容相混淆,所以在某些内容的写法上采取了比较的方式。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国际收支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复习参考题

1. 为什么说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平衡的?

2. 请说明在复式记帐法下,以下国际交易如何记入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1) A国一位居民从B国一居民那里进口了价值1000美元的商品,并同意半年后付款。 (2) 半年后,该居民用他在B国的银行存款余额付款。

(3) 若这些交易发生在同一年,其对A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影响如何?

3. 请说明在复式记帐法下,以下国际交易应如何记入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一位B国投资者购买了500美元的A国债券,并且用其在A国银行的存款支付;债券到期后,该投资者得到本利和550美元,并存入B国的银行帐户。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同时资本项目出现巨额盈余,试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5. 一国能否总是处于国际收支赤字或盈余状态?为什么?

第十四章 外汇市场

本章简单介绍

诚如上一章中所提到的,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小到厂商或消费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都会产生对外汇的需求,而外汇的需求同时又取决于外汇的价格或相应的供给状况。因此,本章主要介绍外汇市场的基本知识,包括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汇率制度的种类、外汇管制等内容。

一般而言,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而汇率则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以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外汇市场是一种国际性市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际性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具有国际清算、套期保值和投机等若干基本功能。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防止资金外流或流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对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外汇管制措施主要体现在对经常项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上。外汇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政府通常面临着周期性可兑换外汇的短缺问题,因而倾向于实行较为全面的外汇管制。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出于对国内经济政策有效性的考虑,往往也实行部分项目的外汇管制(如资本项目),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外汇及外汇市场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外汇管制的成因和福利效果。

复习参考题

1. 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外汇市场有什么特点? 2. 汇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区别为哪些种类? 3. 汇率制度有那些种类?互相间有什么区别? 4. 结合实际,试析外汇管制的产生根源。 5. 外汇黑市对正常的外汇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 6. 试析国际收支状况对外汇市场外汇供求的影响。

第十五章 汇率决定

本章简单介绍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外汇理论的核心,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国际货币体制的变迁,汇率决定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本章着重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汇率决定

理论,其中既包括早期的铸币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等,也包括汇率决定理论的某些新发展,如货币分析法、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各国均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括的黄金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而后者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资产分析法是汇率决定理论中比较新的理论,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的,这一方法扬弃了传统汇率理论的流量分析法,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货币和资产的存量均衡上,其分析更加强调资产市场的存量均衡对汇率的决定性作用。货币法和资产组合平衡法是资产市场法的两个主要的分支。它们的区别在于资产替代性这一假定上。货币法假定本国同国外债券有充分可替代性,而资产组合平衡法则假定本国同国外债券不具有充分可替代性,因此资产组合平衡法特别强调了债券市场的作用。

货币法中也有两个基本的分析模型,一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前者认为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后者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资产组合模型指出,投资者根据对收益率和风险性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确定自己的资产组合。当资产组合达到了稳定状态时,国内外资产市场供求也达到了均衡,均衡汇率也相应地被确定;当财富总量(资产供给)发生变化时,通过汇率和利率的共同调节,资产组合达到新的平衡。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特别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2. 了解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复习参考题

1. 假设意大利的年通货膨胀率为10%,而法国只有2%。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法国法郎对意大利里拉的汇率将作如何变化?

2. 假设预期实际利率在美国为每年5%,而日本为每年1%,试说明下一年度美元/日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3. 请对以下说法进行评价:当一个国家名义利率的变化是由其预期利率的提高引起时,本币升值;而由其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引起时,本币贬值。

4. 资产市场的交易者,突然获悉美元利率不久将上升。假定当前美元存款利率和日元存款利率保持不变,试确定这一消息对于当前美元/日元汇率的影响。

5. 在给定汇率预期下,试说明一国实际GNP的增长对汇率的短期影响。

6. 假设A、B两国具有完全一致的初始经济特征,现在为了对进口进行限制,A国采取关税形式,B国采取配额形式。政策实施后,两个国家都出现了一致的、平衡的国内支出的增长。试问哪一种政策对本币升值的影响较大?

7. 假设人民币相对于马克和日元的汇率的变化一致;当其他财富的收益突然升高时,马克相对于人民币意外地贬值,而日元却突然升值。试分析比较马克和日元的风险大小。

8. 在国民对利息收入和因汇率变动产生的资本收益按同一税率缴纳税收的条件下,该税收对利率平价理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只对其中一项征税,影响又会如何?

第十六章 国际收支调整

本章简单介绍

国际均衡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达到均衡。当引入货币因素后,国际均衡还包括外汇市场均衡。

在国际金融理论里,讨论比较多的国际收支调整过程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价格调节,如通过汇率和货币量的变动来影响商品、劳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二是收入调节,如通过总支出或生产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下面要介绍的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属于前一种调节机制;而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则属于后一种调节机制。

弹性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相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但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的供求弹性。在各国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的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时,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但贬值经常伴随着所谓的“J曲线”效

应,即在贬值过程中,贸易收支差额先降后升。

吸收分析法是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在弹性分析法中的一个应用,该方法说明货币贬值只有在收入相对吸收增加,贸易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货币分析法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即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中的作用。它将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而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在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以适应货币需求这一过程加以恢复;在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自动调整。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马歇尔-勒纳条件及“J曲线”效应。

2. 理解国际收支调整的三个理论: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国际收支的吸收理论和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 3. 区别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优缺点和应用。

复习参考题

1. 根据弹性分析法,贸易收支的调整过程如何进行?它在什么情况下有效? 2. 试解释J曲线的成因和政策含义,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3. 假设某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0, 边际进口倾向为0.15,试问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是多少? 4. 从吸收的观点看,货币贬值如何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这种分析方法有何缺陷? 5. 为什么采取货币贬值往往要配合以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6. 试析货币分析法与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区别。

7. 在固定汇率下,如果外国发生通货膨胀,这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假设国际收支原来是平衡的)?在此情形下,国际收支如何调整?

8. 试根据货币法分析货币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假设国际收支原来是平衡的)?在此情形下,国际收支如何调整?

9. A国为一大国,B国为一小国,它们同时遭受金融危机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两国都采 取贬值政策,试对可能的效果加以比较分析。

10. 在固定汇率下,如果一国政府短期内为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国货币供给的冲击,采

取增加国内部分的货币供给量办法,那么通过国内货币供给的变化自动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还会有效吗?为什么?

第十七章 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

本章简单介绍

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则是三个短期目标。进一步,上述三个目标又可分成两类:

(1)对内平衡,即内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 (2)对外均衡,即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显然,在分析上述均衡的过程中,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又有着不同的影响,具体地说,固定汇率下和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这一章我们首先来讨论固定汇率体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我们首先来讨论固定汇率体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当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它们往往还是将其汇率钉住某一主要汇率;另外,现实中许多名义上采用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往往对本国汇率波动限定一很窄的范围,其汇率制度实际上更接近于固定汇率制,因而在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固定汇率的影响。另外,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主张回到固定汇率制,如目标汇率区理论。所以,在固定汇率制的假设前提下探讨开放经济的内外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则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仅依靠总需求政策一种方式不可能既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内外平衡,所以要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作用,指派给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同的任务,分配法则为:将国内平衡的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

但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国无法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在改变国内收入方面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能有效地改变国内收入,可用来刺激国内经济。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会通过国际收支的调整机制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其他国家。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IS-LM-BP模型的内容和使用。 2. 掌握蒙代尔的“指派法则”及其应用。

3. 了解在固定汇率制下(包括资本流动和非流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

复习参考题

1. (1)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存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如何组合?(2)试设计一种解决高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赢余并存的办法;(3)如果同时存在总需求不足和国际收支赢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2. 何为分配法则?其优缺点如何?

3. 在固定汇率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意味着什么?

4. 如果BP曲线的斜率小于LM曲线的斜率, 试分别讨论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5. 在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试比较扩张性财政政策(1)在短期内(国内货币供给尚未来得及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效果(假设最初国际收支是平衡的);(2)在长期内(中央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采取干预措施之后)对国内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 6. 试比较在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 7.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以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

第十八章 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平衡

本章简单介绍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平衡问题,即有关分析一直是以汇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并且汇率固定这个前提进行的。接下来这一章我们将讨论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即汇率由市场力量决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我们将看到两种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重大差别。 浮动汇率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将通过汇率的调整而自动达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仅限于国内目标。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相比,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有不利影响,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搭配来看,又具有优势。

另外,在面对内外冲击时,总的来说,固定汇率在面对内部冲击时比浮动汇率能更好地起到稳定国内经济的作用,而当冲击来自外部时,浮动汇率则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作用更好。

本章结构图

*表示链接到上一章的相关部分。

关键性问题

1. 了解在固定汇率制下(包括资本流动和非流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 2. 区分固定汇率至与浮动汇率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复习参考题

1.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下有什么区别?

2.比较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3. 试解释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用”。

4. 假设A国和B国经济联系紧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A国遭遇严重失业问题,遂采取放松银根政策,B国是否会受到影响?

5. 试分析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6. 试讨论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资本完全流动下的作用效果有何差异?(提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会引起BP曲线的移动)

7. 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试分析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作用 (1) 国内货币供给突然自发增加; (2) 外国资本突然大量流入。

8.试解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巨额财政赤字的成因。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本章简单介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本章主要从国际金融的角度阐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问题。 总的来说,支持国际政策协调的主要理由包括稳定汇率、避免“以邻为壑”的政策对抗等。在现实中,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西方的一些主要国家在国际政策协调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而欧洲联盟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是目前比较高级别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 2. 了解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货币政策协调发展。 练习与思考 1.举例说明何为“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 2. 试用传统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说明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3.试用滨田图像(Hamada diagram)说明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4.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有哪些? 5.试述欧盟进行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二十章 国际货币制度

本章简单介绍 定义: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通称。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体现了国际货币制度从自发调节到有序调节的发展过程。 本章主要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赞同和反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观点,同时对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最后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内外金融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脉络。 2.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状况,理解发展中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原因。 复习参考题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功能是什么?其运行效果如何? 2. 金本位制与假想的世界中央银行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3.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一国如何通过干预即期(远期)外汇市场来减轻不稳定的国际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有关措施和政策是否仍然有效? 4. 欧洲货币体系和当前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欧元发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各种影响? 5. 加入欧元对欧盟成员有什么利益? 6.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总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以及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为以后各章的教学和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要点: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1. 国际贸易的狭义与广义的定义;

2.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研究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2.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3.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4. 比较优势概念的一般含义;

5. 贸易利益及分解。

(三)、国际贸易的起因

1.决定国际贸易是否发生的五个因素。

第一章 第一节:

在本节要求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研究方法与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第一,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使用微观经济分析工具,属于实物面的研究。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可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与政策理论。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包括规范分析与实

证分析。

第一章 第二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使

1

1 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与模型框架。第一,要掌握微

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厂商理论及其基本分析工具,这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必须具备的基础。第二,了解封闭与开放条件下一般均衡的条件,在两种状态下一般均衡的条件都包括生产均衡与消费均衡,但封闭状态下市场出清的条件被开放状态下贸易平衡的条件所代替。第三,了解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总贸易利益可以分为交换利益与专业化利益。

第一章 第三节:

1

1 本节将国际贸易的起因划分为五个方面,前三个

原因引起的国际贸易可以用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后两个原因引起的国际贸易可以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新贸易理论”来解释。了解这个基本框架很重要,因为本课后面有关国际贸易纯理论的内容将循着这个思路来安排,依次对上述各方面做出具体分析。

二、古典贸易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内容和发展,重点要求掌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让学生能够根据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判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开放后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贸易型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典贸易理论的优缺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并能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教学要点: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1. 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

2. 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

3.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1. 李嘉图模型的假设前提;

2. 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

3. 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决定;

4.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5. 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型态;

6. 贸易利益的说明。

(三)、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1. 李嘉图模型的经验检验结果;

2. 李嘉图模型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1

1

第一节:

学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认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加国均获利。第三,绝对优势论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理论本身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其解释力很有限。

第二章

1

1

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

展。第一,该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加国获利。第三,李嘉图模型也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它与绝对优势论相同,仍为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第四,该理论虽然对绝对优势论加以补充和发展,但仍然只是从一个方面,即从供给方面技术差异的角度去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因而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贸易现象。

三、要素禀赋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角度、要素丰裕和要素密集度的基本概念,以及H—O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基本内容。在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点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弄清主要模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其中要重点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度与比较优势和贸易型态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贸易中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更加复杂的理论问题和一些现实问题(可结合本章的练习思

考题)。

教学要点: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1. 资源禀赋的概念、要素充裕程度的界定;

2. 要素密集度的概念;

3. 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

4.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

(二)、H—O理论

1. 两国要素禀赋差异与两国相对供给差异的关系;

2. 封闭下两国相对价格的表现;

3. H—O定理;

4. 开放下的均衡生产与消费决定(图示);

5. 贸易三角形。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1. 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

2.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3.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4. 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5.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四)、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1. 罗伯津斯基定理;

2. 大国情形下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3. 开放下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

4. 悲惨增长;

5.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逆转。

(五)、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1. 里昂惕夫之谜;

2. 针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主要解释:

(1) 人力资本;

(2) 自然资源;

(3) 要素密度逆转;

(4) 需求逆转。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章归纳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五方面原因,第二章讲的是第一个起因,而本章则要从第二方面,

即国与国之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考察国际贸

1

1

易的发生与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包括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与罗伯津斯基定理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有严格的前提假定,在这些假定中,特别应该

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要素禀赋理论是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即在生产要素方面,除劳动外又引入另一种要素

——资本。两种要素的模型使古典贸易理论中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不再成立,并且影响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发生变化。第二,模型中比较的是两国间的相对要素禀赋而不是禀赋的绝对量。第三,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模型中假定对于任何给定的要素价格,两种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都是不变的,即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

第三章 第二节:

H-O定理是要素禀赋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贸易起因与贸易形态决定的解释。该理论与第二章讲到的古典贸易理论均是从供给方面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但研究角度不同,前者假定各国间的技术水平相同,只集中分析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无论是从技术差异出发,还是从要素丰裕度出发,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

1

1

优势的基础上,都是以商品的价格差作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

具体说,H-O定理的推理思路是这样的:国家间要素禀赋不同→供给能力存在差异→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国际贸易发生。

第三章 第三节:

1

1 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引发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反过

来又会对要素价格产生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研究的就是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贸易发生后,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要素的配置,从而使各国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引起的要素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一国内部的收入再分配,丰裕要素的所有者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在严格的前提假定下的结论,在现实中由于贸易壁垒、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生产技术的差异等因素,国际间要素价格无法达到均等化。

第三章 第四节:

1

罗伯津斯基定理研究的是要素积累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要素增长会影响到产品的供给,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相对价格,并进一步影响到一国的贸易规模与贸易条件(大国的情况),甚至会使一国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此部分应该掌握要素增长影响生产、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的机制,在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一个相关的概念——“悲惨增长”的含义与发生条件也是需要了解的。

1

第三章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迷是在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中被发现的,它的提出对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学者们认识到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在尝试对里昂惕夫之迷加以解释的过程中,不仅原有理论得到了补充、修正与发展,而且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所包含的一些因素,从而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本节时应该对里昂惕夫之迷的各种解释加以客观分析。

1

1

四、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重点掌握特定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清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区分长、短期内国际贸

易对要素实际收入影响的差别。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和分

析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荷兰病”现象。

教学要点:

(一)、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1. 长短期下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假设;

2. 特定要素的含义。

(二)、特定要素模型

1. 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前提、与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区别;

2. 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三)、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1. 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

2.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3. 特定要素理论的政策含义。

第四章

第一节:

1

1

特定要素模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如果说后者是一种长期分析的话,前者则主要用于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与短期内要素的特定性

或不流动性密切相关的。与其他的贸易理论模型一样,特定要素模型也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模型的分析应用了在微观经济学中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要素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之所以呈现随要素投入增多而向下倾斜的形状,是由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的。

第四章

1

1 第二节:

国际贸易能够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共同要素收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一结论有助于解释不同要素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他

们的不同态度正是受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五、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了解代表性需求、重叠需求的概念,以及产品周期的概念。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在产品周期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演变、各种投入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同阶段比较优势、贸易方向的决定。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对重叠需求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之间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结合前面

已介绍过的贸易理论,能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新特点加以合理解释。

教学要点:

(一)、重叠需求理论

1. 消费者偏好的假设;

2. 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或代表性需求);

3.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基础;

4. 国家间收入水平关系与国家间的贸易密切程度关系;

5. 重叠需求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

(二)、产品周期理论

1. 技术变化(或技术进步)的含义;

2. 技术差异与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不同作用;

3. 按技术变化的特征划分产品周期的阶段;

4. 不同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与比较优势的转移;

5. 不同阶段贸易方向的变化。

1

1

第五章 第一节:

无论是技术差异论或是要素禀赋论都是从供给方面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重叠需求理论则是从需求方面入手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前二者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而后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解释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注意重叠需求理论有适用的前提,一是贸易国之间的收入水平要接近,需求有重叠部分;二是该理论主要适用于制成品贸易,而不适于初级产品贸易。

第五章

1

1

第二节:

前面各种理论均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而产品周期理论是从动态角度,将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随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比较优势在国家间会发生转移,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变化。学习该理论应当注意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及比较优势在国家间的动态演变过程。

六、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理论基础,了解规模经济的含义及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内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经济市场结构下的产业内贸易型态,以及规模经济下的贸易利益的表现。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区别有个清楚的认识。在知识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来分析、解释国际贸易中

的一些新现象。

教学要点:

(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 规模经济的含义;

2. 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的区分;

3.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开放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

4. 影响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型态的一些因素。

(二)、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 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

2. 差异产品的含义;

3. 垄断竞争模型的短期、长期均衡条件;

4. 市场规模与差异产品的数目、产量之间的关系;

5. 开放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6. 产业内贸易;

7. 多样化偏好与国际贸易利益。

第六章 第一节:

学习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时应注意:第一,

1

1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前者是企业水平的规模经济,而后者是行业水平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并不改变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第二,新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完全性的基础上,这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两方面。外部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独立起因。第三,建立在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

际贸易模型并不具有唯一均衡解。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不相同。

第六章 第二节:

新贸易理论中,除外部规模经济以外,国际贸易的另一个原因1

1 即为不完全竞争与规模收益递增。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

济对市场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外部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兼容的,但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模型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其中又以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模型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相互倾销模型最为典型。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仍然是互利的。

七、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关税、非关税壁垒的概念;了解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目的;了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征税国经济的各种影响效应。要求学生掌握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经济效应的分析方法;区分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之间的关系;能对不同贸易政策措施的作用加以比较分析。在应用上,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运用本章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对现实中的一些贸易

政策措施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

教学要点:

(一)、关税

1. 关税的类型;

2. 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1) 价格效应;

(2) 生产效应;

(3) 消费效应;

(4) 贸易效应;

(5) 贸易条件效应;

(6) 税收效应;

(7) 净福利效应。

3. 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1) 关税对征税国资源配置的影响;

(2) 关税对征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4. 国内生产附加值与有效保护率;

5. 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二)、配额

1. 配额的性质及与关税的比较;

2. 配额的经济效应:

(1) 价格效应;

(2) 生产效应;

(3) 消费效应;

(4) 贸易效应;

(5) 贸易条件效应;

(6) 净福利效应。

3.配额租金与配额的管理。

(三)、出口补贴

1. 出口补贴的作用;

2. 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三)、倾销与反倾销

1. 倾销的判断标准;

2. 倾销的类型:

(1) 持续性倾销与掠夺性倾销;

(2) 反倾销税。

(四)、其他非关税壁垒

1. 自愿出口限制;

2. 政府采购;

3. 对外贸易的国际垄断;

4.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第七章 第一节:

在本节主要要掌握两个问题,一是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二是有关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的问题。在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上要注意此处的分析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当进

1

口国为大国时,其施加关税的效果与小国的情形是不同的。在1

小国的情况下,关税完全转嫁到进口国消费者身上,进口国福 利损失可分为生产扭曲与消费扭曲两部分;在大国的情况下,进口关税会部分被国外厂商吸收,贸易条件有所改善,福利效果不确定,要取决于贸易条件改善与生产扭曲、消费扭曲两种效应的对比关系。

1

1

第七章 第二节:

进口配额对实施国的福利影响和关税的福利分析有相似之处,如都存在生产扭曲与消费扭曲。但在关税情况下政府的关税收入那一部分成为了配额情况下的配额租金,这部分租金的归属要取决于配额的分配方式,所以应该特别注意配额的不同分配方式对于福利效果的影响。

1

1

第七章

第二章课后作业 - 图文

古典贸易理论【课后作业】基本概念:重商主义绝对利益相对利益相互需求生产可能性曲线消费可能性曲线交换比例相对价格特定要素模型相对劳动生产率贸易利益相互需求曲线1、对比绝对利益学说与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性。2、A国与B国使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出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单位小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05lh3mkto2xc786b4a94zk8m0hvkq00ru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