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社会总资本指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为基础,分布在全社会各个部门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个别资本的有机总和。
社会总产品是社会总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动所生的全部产品。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是社会总商品,具有价值和用价值。
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活资料),与此相应,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Ⅱ)。
产业结构的平衡首先包括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的平衡。所谓三次产业是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行业,该产业的劳动对象以自然要素为主;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该产业往往以初级产品为劳动对象;
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旅游、商贸、金融保险、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行业,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往往是非实物性的服务产品。
经济总量的平衡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过程中实现的,供求平衡意味着买方力量与卖 方力量的均衡。如果供给长时期大于需求,那么买方在市场上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把这种市场情形称为“买方市场”。如果供给长时期小于需求,那么卖方在市场上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把这种市场情形称为“卖方市场”。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1)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2)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3)不仅包括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把社会生产分为第Ⅰ与第Ⅱ两大部类,因为社会总产品从使用价值形态上按照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与补偿。由于社会总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社会总产品则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最终成果,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其经过流通进入消费,从而在使用价值上和价值上都得到各自的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关键是总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得到实现(物质补偿+价值补偿)。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Ⅰ(v+m)=Ⅱc 基本实现条件,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关键
前者:第Ⅰ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所有者为满足生活性和生产性消费需求而持有的价值,使用价值形态是生产资料;
后者:第Ⅱ部类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使用价值形态上的消费资料
2、Ⅰ(c+v+m)=Ⅰc +Ⅱc 第Ⅰ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得以更新
3、Ⅱ(c+v+m)=Ⅰ(v+m)+Ⅱ(v+m) 第Ⅱ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两大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对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的需要得以满足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质:以两大部类各自实现资本追加为前提的)的实现条件 1、Ⅰ(v+Δv+m/x)=Ⅱ(c+Δc) 两大部类产品相互交换实现的基本条件 第Ⅰ部类为第Ⅱ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包括追加投资后生产的剩余部分)必须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一致;
第Ⅱ部类为第Ⅰ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包括追加投资后生产的剩余部分)必须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相一致。
2、Ⅰ(c+v+m)=Ⅰ(c+Δc)+Ⅱ(c+Δc) 第Ⅰ部类产品的实现条件
第Ⅰ部类所提供的全部生产资料不仅满足了两大部类为保持原有生产规模的生产资料需求,而且还为两大部类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一个剩余保证。
与Ⅰ(v+m)>Ⅱc相比,前者比后者大于的部分正好是ⅠΔC+ⅡΔC之和,即生产资料的“剩余”恰好等于追加消耗的部分。
3、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第Ⅱ部类产品实现的条件
第Ⅱ部类提供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以及扩大再生产追加工人和资本所有者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与Ⅱ[c +(m-m/x)]>Ⅰ(v+ m/x)相比,前者比后者大于的部分正好是ⅠΔV+ⅡΔV之和,即消费资料的“剩余”恰好等于追加的劳动力的消费需求。
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优先”(条件:有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是扩大再生产的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在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会出现第Ⅰ部类的增长快于第Ⅱ部类的增长,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表现为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中,会出现重化工业优先增长的倾向。
当然承认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孤立地增长;相反,生产资料的发展始终要受消费资料发展的制约,因为:
(1)在第Ⅰ 部类的扩大再生产中,所追加的劳动力需要消费资料; (2)生产资料的生产只是手段,需要第Ⅱ部类的发展为它提供市场;
(3) 必须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才能出现上述规律,如果资本有机构成没有提高,则不一定出现上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