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体会与收获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就体会到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高中物理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培训学习期间,专家们的讲座可谓深
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培训让我获益匪浅。 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我深刻感受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它催生着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活动的方式,激发起我们促进教育进步和变革教育现实的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改革的前沿,积极思考新课改中的相关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教育,以独到的见解诠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教材观、课堂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出色的教师。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
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敬业地教书,一心一意地教书,其结果顶多就是一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教育的行家,真正的教育行家。何谓教育?教育是唱给年轻人的歌,是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是为成长吟诵的诗,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是智慧的播撒,幸福的营造,是灵魂的引领,心灵的感召。何谓教师?教师应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一个智慧的研究者。温暖与智慧,共同融合成教师这个美丽的职业。教师,如同一抹冬日里的阳光,为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送去温暖;教师犹如一本飘散着智慧的书,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永恒使命。何谓教学?教学是师生视界融合,心灵晤对,灵感生发,智慧探险的历程。这一历程充满了不确定的模糊美,复杂开放的整合美,它同样也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技艺之美与智慧之美的融合。何谓课堂?课堂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景。教师是有限的空间,而课堂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它可以是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因此,只要是以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景都可以是课堂。诚然,新的教育理念,好的课程设计,棒的教材内容,要产生效应,还要转化成教育的具体步骤,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种变革,对教师既是良性成长的机遇,更是脱胎换骨的挑战,甚至会有些“阵痛”。所以要做到课程,教材适应学生,教师必须先来一个“洗心革面”,首先在这种转变中“得分”,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主动权。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当前,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
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地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是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和课堂以外的更多。如果教材是一章乐谱,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本身优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技巧为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教材的奴隶,他们是教材的主人和开发者。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法则”,如今受到了极大挑战。长期以来是课程、教材主宰课堂,学生只有按着课表,捧着书本,跟着教师执教棒“舞蹈”的份儿,说到底学生只能一味去适应课程与教材,智能和个性不一的学生只能同吃“大锅饭”。而教师,凭借对教材占有的“先知权”和“解释权”,在课堂上可以有点威风,撑点门面,吃点老本。要学生单纯适应课程,教材,从根本上说,还是较为落后的意识在教学上的一种反映,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这种状况,使教育千人一面,教学百技一划,教法十面一出。然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产生信息的容量,传播信息的能量和获取信息的数量呈现几何级,甚至“爆炸”的情形下,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很难再有“唯我独尊”的威风了。因此,提出让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和设想,无论从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人的最终发展着眼,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