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文献号 】1-41 【原文出处】理论学刊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38~42 【分 类 号】F10

【分 类 名】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405

【标 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作 者】胡俊文

【作者简介】胡俊文,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胡俊文(1962—),男,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以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

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既相互分

离,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变。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培

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避免落入

“比较优势陷阱”。 【摘 要 题】产业结构

【关 键 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相互关系/战略调整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3-0038-05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而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就必须分析比较优

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进而推动中国产业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快速转变。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学中,用来解释比较优势的理论主要包括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由于俄林在其着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因而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克

歇尔—俄林模型。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一是生产同一

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各国间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间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

形成。也正是这种差异,成为各国产业间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的

原因。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在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产业间贸易为研究对象,即一

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涉及的是各国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在市场不完

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的制成

品,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却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尤其需要强

调的是,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仅从供给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规律,没有考虑需求和竞

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力欠发达、物资匮乏、需求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卖方决定市场,供给决定需求,仅从供

给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无疑是正确合理的。但是,在生产力相对发达,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

今天,市场已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情况下,一国产业(产品)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贸易利益能否最终获得,要取

决于该国产业(产品)能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贸易各国同一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的贸易

是按照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方向进行的,如果同一产业之间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就被排除在国际交换之外, 比较利益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

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论证了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一

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所依据的是竞争优势。他们提出一国企业或产

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产量扩大,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

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企业产量增加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后者则指

某一产业中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产业产量扩大而下降的情况。2.产品异质。指同类产品的差别,它主要

包括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两种形式。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别。

3.企业的竞争策略。它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策略、串谋、交换威胁、技术和信息控制等多种竞争 策略维护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竞争优势的外延扩大到国家和地区的范畴,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作出了非常

有价值的贡献。波特提出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由于具

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说到底,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生产力水平上的竞

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波特则认为,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禀赋的重要性将日趋下降,功效将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如何

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升级换代。在具体论述一个国家产业竞

争优势的构成因素时,波特提出了决定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有6种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

力。1.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

”,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

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公司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对手的情况。5.政府行为。6.机遇。这6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共同维系着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特进一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创立了新竞

争经济学,提出了产业积聚的概念,即经营同一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文献号】1-41【原文出处】理论学刊【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403【原刊页号】38~42【分类号】F10【分类名】国民经济管理【复印期号】200405【标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作者】胡俊文【作者简介】胡俊文,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zs0p3hlg94yj364q360565jb3urou010y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