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册劳动的开端导学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劳动

《劳动的开端》导学案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该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以自主读书为主。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体会作者所经历的苦难,使学生能够从认识上和感情上走进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 学习目标:

1.练习独立识字,写摘录笔记。认识“萍、窑、账、磅、赌、落、绊”等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落”。会写“揭、锅、煤、棉、绑、棍、侮、耐、秤、烫、粥”等11个生字。 2.理解“油煎、深渊、威胁、欺侮、开端”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词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挑煤经历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理解劳动的意义。

4.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还要体会课文如何详写略写。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知旧中国的黑暗。 教学难点

理解“开端”、“煎熬”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比喻句在文中的意思。 课前预习导学:

1.自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把生字新词摘录下来。 2.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后练习题。

4.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查找旧社会穷人艰难生活的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师板书课题 2.指名读,齐读: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练习独立识字,写摘录笔记。认识“萍、窑、账、磅、赌、落、绊”等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落”。 会写“揭、锅、煤、棉、绑、棍、侮、耐、秤、烫、粥”等11个生字。 2.理解“油煎、深渊、威胁、欺侮、开端”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词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加上小标题。 三、自学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5次比赛,第一次比谁的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比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

1.师: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猜一猜,想一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老师给大家5分钟自由朗读课文时间,5分钟后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

3.指名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奔”,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读。在语境中检查字音,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五、比认字、写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1.师: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要求大家记住本课的词语,并把它积累在作业本上,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你和同学们注意的请标在下面。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同桌交流。5分钟后我们比赛识字、写字。 2.出示词语,看谁能正确认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

油煎、饥饿、威胁、煤藏、煤窑、挑脚、就得、点着、屋檐、记账、开磅、赌气、落在后面、绊倒 3.听写本课词语。

揭开、锅盖、煤矿、棉纱、捆绑、棍子、欺侮、耐烦、收秤、滚烫、菜粥 六、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候为生活所迫外出挑煤的苦难经历。)

2.师:同学们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1-7自然段,写“我”为了解除饥饿威胁,决心去挑脚;8-28自然段,详写“我”第一天挑煤的经历;29-30自然段,略写第二天挑煤成功,并且走上了艰难的劳动生活道路。)

师:哪位同学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呢?老师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解除饥饿,决心挑煤;挑煤失败;挑煤成功,走上劳动道路。)

七、比当堂完成作业(当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gǔn tàng cài zhōu nài xīn jiē kāi shōu chèng

( ) ( ) ( ) ( ) ( ) mián huā méi kuàng gùn zi bǎng zài qī wǔ nài fán

( ) ( ) ( ) ( ) ( ) ( )

2.比一比,在组词。

棉( ) 棍( ) 侮( ) 煤( ) 绵( ) 混( ) 悔( ) 谋( )

锅( ) 揭( ) 绑( ) 烫( ) 祸( ) 喝( ) 帮( ) 荡( ) 跤( ) 匆( ) 然( ) 浑( ) 磅( )

饺( ) 勿( ) 燃( ) 挥( ) 榜( )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我要用劳动来( )饥饿的威胁。(消除 解除) (2)从此我走上( )的生活道路。(艰难 艰辛)

(3)她半夜起来( )地送我到门口。(不声不响 蹑手蹑脚) (4)原来桌子被人( ),矿上办事人来开磅称煤。(拿掉 抽掉) 4.找出下面词语的特点,并写出同类型的词语。

不声不响(ABAC) 匆匆忙忙(AABB)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内容、策略和状态是影响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内容和策略,而忽略了状态;新理念之新,就在于以人为本,把人的状态放在首要的地位。新理念认为,教学内容是客观的,须经状态的中介才能够内化于学习主体,而教学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创造出学生的最佳状态,因此,状态是教学因素中的核心,是点燃精彩课堂的法门。

课前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 一、板书课题——劳动的开端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2个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的挑煤经历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理解劳动的意义。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还要体会课文如何详写略写。

三、期待:走进状态的入场券

1.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回答(预设:①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们根本不把穷人当人看,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煤窑,这里面的煤不好挖,这样的煤窑也不安全;②作者瘦得像个猴子,与我们差不多年纪就要去挑煤挣钱养家糊口,我特别难过也很感动。 ③我觉得作者很懂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不忍眼巴巴地看着一家人挨饿,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2.师:同学们,正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在旧社会,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孩子,却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冷暖;那些本该拥有着理想和幸福的孩子,也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任,踏上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道路。想一想吴运铎挑煤赶路这部分内容,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回答中选一

个,板书:艰难)

3.打开课本,请大家好好地去读一读这一部分内容,谁能把这种“艰难”找出来? 设计目的:唤起学习回忆,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渐入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酝酿形成,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眷注和热情参与,是知识经验的密切联系和价值迁移。教师的总结过渡性导语,动情而有效地将学生引向阅读期待,教师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步入点燃精彩课堂的法门----状态。

四、体验:生成状态的催化剂

师:已有许多同学想说了,想说的同学请举手,好,你说!

生回答(预设: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我从这里找到了作者挑煤的艰难。)

师: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 生回答(预设:小路滑极了,而且一步三滑。)

师:是呀,这可不是一般的“滑”,你能体会这一步三滑的艰难吗?想一想滑极了的小路是怎样的?想一想来回晃荡的煤筐又是怎样的?请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再读这段文字。

师:同学们,煤筐回来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 生回答(预设:不是的,还有作者的个儿小,担子重。) 师:文中有写担子重的语句吗?找出来读一读。

“我挑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一千米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去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这里写出了吴运铎挑的煤很重。

师:请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哪个地方特别能说明作者挑不动煤或担子重? 生:只好。 师:怎么说?

生回答(预设:①因为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有点挑得动的,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一千米的时候,就渐渐落在后头了,说明挑不动了。文中还说,他的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所以只好停下来歇一歇。②我补充,刚才的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想说的是,他停下来歇是不得已的。扁挑在两个肩膀上换来移去,已换了好多次,实在挑不动了才停下来歇的,可以看出他很无奈。

师:请拿起笔来,在最能体现煤担重的词下面打上三角形。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肩上的担子能说“移来换去”吗?先移到右肩,再换到左肩。

生回答(预设:①可以的,换来移去,移来换去,不是一样的吗?②不同意。从上下文看,作者挑不动煤也不是一下子挑不动的,“换”说明还有些力气,“移”可以看出力气已不太有了。所以我觉得不可以。)

师:说得好,请你把这种力气越来越小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读)读着,听着,我不禁想起同学们在1500米越野跑比赛中的情景,大家一起回忆,好多学生一开头也是跟得上人家的,可后来就渐渐落在后头了,当时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做什么?

生回答(预设:①当时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累,屁股上的肌肉酸痛得厉害,很想坐下来歇一歇,哪怕是一会儿也好。②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是力不从心,心里想跑得快一点,可两只脚好像有什么东西拌着似的,不听使唤。

师:同学们,我们赤手空拳尚且如此,何况吴运铎肩上还压着那么重的煤担,他也在赛跑,去晚了收煤站收秤关门了。再想象一下,再酝酿一下,再感受一下这种无力、无助和无奈,一起读。

设计目的:当学生期待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体验既可以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以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上述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想像:生发状态的兴奋剂

师:从这里,我们读明白了,煤筐来回晃荡的不仅仅是路滑,更重要的是肩上的煤筐重,让我们再来读读挑煤爬山的艰辛——

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投影)看,这就是挑着煤,走在滑极了的山道上一步三滑的吴运铎,让我们用心看,看仔细一点,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他的脚怎么了?再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他的那张脸?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生回答:(预设:①我看到他的脚了,穿着草鞋。因为那滑极了的小路,因为那一步三滑的艰难,因为那沉重的煤筐,脚上都挤起了血泡。②那个最大的血泡已破裂,皮在脚背上浮带着,血顺着草鞋流下来,随着用劲,血又崩出来了!③我看到了他的扁担,由于担子重,都弯了;身躯看上去也扭曲了,他一定很辛苦的。)

师:你看看他的脸,他的眼睛,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生回答:(预设:他一脸愁容,他在想,我一定要把煤挑到车站,家里还等着拿米下锅呢?)

师:望着他那疲惫的面容,望着他那扭曲的身影,望着他那一步三滑和来回晃荡的煤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一想,要说真心话。

生回答:(预设:①吴运铎,你要坚持,爬过这个山坡马上就到目的地了。②吴运铎,没有人会帮你,你只有靠自已,家里还得你揭开锅呢!你可不能让妈妈伤心。③在我看来,你虽然很瘦小,却很高大;你虽然很无奈,但很坚强。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一切!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作者一步三滑的艰辛,读。

师: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在你的鼓励下,一鼓作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为什么?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

(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设计目的: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被吴运铎的坚强所折服,沉浸在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交融之中,想象着心中的形,诉说着心中的话,流淌着心中的情……此时,学生艰难

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册劳动的开端导学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劳动《劳动的开端》导学案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该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zpf4447no7b3ef98ni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