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思考题 . 税收特性?
答: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非直接偿还性,强制性和规范性。
()非偿还性:税收虽然最终用之于民,但政府征税与具体纳税单位和个人受益之间并
不存在一一对等的交换关系。
()强制性: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之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
受到法律的追究。
()规范性:税收课征的依据是税法,国家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把应开征的
税种,征税范围,纳税人,征收比例及违法处罚标准等规定定下来,由征纳双方共同遵守。
.税收职能?
答:税收具有两大职能: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
(一)财政收入职能:筹集资金或组织收入的职能。它是国家对税收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税收最重要的职能目标。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适用范围广泛性。 ()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 ()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
(二)经济调节职能:现代税收主要有以下三大经济调节职能。
()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资源配置指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的
分配与使用。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运行失调或存在某种缺陷时,政府课税能矫正失调或弥补缺陷,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产生增进社会福利的正效应。
()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及公平与否,既是一个社会价值观问题,更是一
个经济问题。运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既是税收的一个重要经济职能,又是各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税收作为政府直接掌握的经济工具,在平抑经济波动,
体现政府政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税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税收自动稳定机制。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
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从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表现出来的。
二是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状况,有选择地交替
采取减税和增税措施,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政策。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政策:①扩张性税收政策。在经济发生萎缩。衰退时,政府实行减水政策,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国民收入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②紧缩性税收政策。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增税政策,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遏制社会总需求和物价上涨的势头。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 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作为计税依据征收的税。(一般实行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2. 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征收的税。(一般实行定额税率) 3. 价内税:税金构成商品劳务价格内在因素的税种。 4. 价外税:税金构成商品劳务价格附加部分的税种。
5. 直接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一般不存在税负转嫁的税种。 6. 间接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一般存在着税负转嫁的税种。
7. 课税对象:亦称征税对象,即课税客体。它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是征税的客观目的物。
一般来说,作为课税对象的可以是物品,收入或行为,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 8.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9. 负税人:最终承受税收负担或实际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10. 扣缴义务人: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1. 起征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 12. 免征额: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13. 计税依据:计算应纳税额时的课税基础,也称为税基。它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和纳税人
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区别:
二:思考题
1. 税收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以课税目的为标准,税收可分为一般税和特别税。 ()以计税依据为标准,税收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以征收实体为标准,税收可分为实物税,货币税和劳役税。 ()以税收和价格的关系为标准,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以税负转嫁与否为标准,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以课税对象为标准,税收可分为商品劳务税,所得税,收益税,资源税,财产
税,行为目的税。
2. 如何理解比例税率的累退性?
答: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都按照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累
退税率是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增大而逐级降低征税比例的一种税率。所以对同一课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都按相同比例征税,数额大的消费者和数额小的消费者的各自税额比上他们各自的数额,其数额越大的所交的税额越少,故比例税率具有累退性。
3. 起征点与免征额的主要异同点?
答:相同点:当课税对象的征税额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用征税。
不同点:当课税对象的征税额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的要对课税对象
的全部征税额征税。采用免征额的时候仅对超出免征额的部分征税。起征点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免征额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就税收制 度本身来看,税收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是必不可少的。被现代社会广为接受
的税收公平原则,包括税收横向公平和税收纵向公平两方面的含义。
.横向公平:经济情况相同,纳税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应当享有相等的纳税待遇,缴纳数量相同的税款。
.纵向公平:经济情况不同或纳税能力不等的纳税人,其缴纳的税收亦不应相同。 .税收效率原则: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部分,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提高税 收的行政效率,要求降低税收征收费用和税收遵从费用。税收经济效率要求税收“额外 负担”最小化并通过税收分配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税收行政效率:可以用税收的行政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 .税收经济效率:资源的有效利用。
.税收中性:税收政策不应当干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税收对一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应当是中性的。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税收超额负担:在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条件下,征税使纳税人在直接负担税款之外,还因纳税被迫改变自己原来有效率的经济活动,而带给社会的额外损失。
.税收中性:税收政策不应当干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税收对一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应当是中性的。
.内在稳定器: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从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表现出来的。
.相机抉择: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状况,有选择地交替采取减税和增税措施,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政策。
二.思考题:
. 税收如何影响收入分配?
答: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手段中,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杠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解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 ()累进的财产税制对财富过度集中的集中。
()消费税对高收入阶层支付能力的调节。 ()社会保险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筹集作用。 ()税式支出间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负所得税计划。
. 税收可以通过影响投资,储蓄,消费等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简述这些影响的内在联系。(论述题)
答:()税收对私人储蓄的影响:一方面,税收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为了维持既定的
储蓄水平,一部分纳税人就会减少现期消费,以保持必要的储蓄规模,以备未来开支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征税减少纳税人的实际利息收入,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一部分纳税人就会增加现期消费,以替代储蓄。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公司所得税影响投资,主要是通过边际效率和折旧率影
响税后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来发生作用的。对资本需求来说,提高税率将增加投资成本,使资本需求减少,对资本供给来说,提高税率讲降低资本收益,使资本的供给减少。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的反向变化,必然使纳税人的投资行为产生替代效应;即由于投资收益率下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了纳税人减少投资以增加消费。
()由于消费收入,商品的价格密切相关,因此,税收对消费的影响,通过商品税和
所得税对商品的价格和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实现的。首先,商品税是对商品销售行为的课税,它既可以选择扩商课征,也可以选择对消费者课征。对于不同的两个商品而言,是否征税等在税收上表现为替代效应。其次,所得税与消费,所得税对消费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征税行为减小。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导致纳税人消费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现代的经济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谁手中哪些能解决它?(论述题)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税收负担:指一定时期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通常以税收负担率表示这种经济负担的轻重程度。
.宏观税负: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额占得比重。 ()中间层次的宏观税负:预算收入占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