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20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混合物
B.它们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它们是同分异构体
D.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且水解产物均为葡萄糖。由于它们分子式中的n值不同,故它们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答案:C
2.棉花和羊毛均具有的特点是( )。 A.遇浓硝酸均显黄色 B.灼烧时有特殊气味 C.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D.在一定条件下能水解 答案:D
3.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这种试剂是( )。 A.NaOH溶液
B.新制Cu(OH)2悬浊液 C.石蕊溶液 D.Na2CO3溶液
解析:乙酸可使新制Cu(OH)2悬浊液溶解;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混合后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不反应。 答案: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B.葡萄糖可用于医疗输液
C.蔗糖主要存在于甘蔗和甜菜中 D.油脂只能在碱性溶液中水解
解析:油脂在碱性溶液中水解为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在酸性溶液中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答案:D
5.下列有机实验操作或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浓的NaOH溶液除去 B.用盐析法分离油脂皂化反应的产物
C.在酒精中加新制生石灰后蒸馏制无水酒精 D.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沾有油脂的试管 答案:A
6.已知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由此判断下列关于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 B.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1
C.葡萄糖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与H2O
D.完全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所需氧气物质的量不相同
解析:由于葡萄糖分子中有—OH,故其具有醇的性质,能发生酯化反应,而且具有还原性,A、B两项均正确;葡萄糖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和H2O,C项正确;葡萄糖、甲醛两者的实验式相同,完全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时,其耗氧量相等。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
7.蛋白质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的反应属于( )。 A.消去反应 B.取代反应 C.水解反应 D.酯化反应
解析:蛋白质变成氨基酸的反应属于水解反应,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作催化剂;水解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BC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某病人是否患糖尿病 B.在植物油中滴入溴水,溴水不褪色 C.酶不属于蛋白质
D.在鸡蛋白溶液中滴入浓硝酸,微热会产生黄色物质 解析: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
9.在蔗糖溶液中加少量稀硫酸,充分加热后,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无变化,能否说明蔗糖的水解产物无还原性?为什么?
解析:葡萄糖和氢氧化铜发生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
答案:不能。蔗糖水解完全后未用碱中和,溶液中的酸和氢氧化铜发生反应,导致水解产物不能发生反应。
10.某学生称取9 g直链淀粉溶于水,测定淀粉水解的百分率,其程序如下:
(1)各步所加试剂分别为:A ;B;C 。 (2)能否只加A溶液而不加B溶液? ,理由是 。 (3)当析出2.16 g金属单质时,淀粉的水解率为 (已知1 mol醛基发生银镜反应时生成2 mol Ag)。
解析:淀粉水解条件为稀硫酸作催化剂,为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应先加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
+nH2O
所以水解率为 ×100%=18%。
答案:(1)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银氨溶液
(2)不能 用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时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3)18%
11.某有机物A化学式为CxHyOz,15 g A完全燃烧可生成22 g CO2和9 g H2O。试求:
2
(1)该有机物的最简式: 。
(2)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且和Na2CO3溶液混合后有气体放出,A和醇能发生酯化反应,则A的结构简式为 。
(3)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且是易挥发有水果香味的液体,能发生水解反应,则其结构简式为 。
(4)若A分子结构中含有6个碳原子,具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则其结构简式为 。 解析:n(C)==0.5 mol,
n(H)=×2=1 mol, n(O)= =0.5 mol,
所以x∶y∶z=0.5 mol∶1 mol∶0.5 mol=1∶2∶1。 (1)该有机物最简式为CH2O,则其通式可表示为(CH2O)n。
(2)此时A应为羧酸,30n=60,所以n=2,分子式为C2H4O2,可为CH3COOH。
(3)此时A为酯且n=2,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
(4)n=6,再结合性质推知A为葡萄糖。 答案:(1)CH2O
(2)CH3COOH (3)HCOOCH3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