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第Ⅱ卷为综合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和判断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审核:王斌
第Ⅰ卷 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图1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2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原始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结合材料,回答3~4题。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4.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人口总量减少 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读图2回答5~6题。
5.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为
A.5%左右 B.7%~8% C.8%~9% D.10%以上
6.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B.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C.放松计划生育的限制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D.“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教育落后等)外,还有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此外,人口的流动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阅读上述材料,完成7~8题。
7.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8.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人均寿命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9.下表为某岛国人口数量的相关信息,能体现其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25万 30万 35万 A.45万、25万 B.25万、30万 C.30万、35万 D.45万、35万 图3为某城市发展阶段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能正确反映Ⅱ阶段该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11.Ⅱ阶段城市最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 B.与周边地区温差变小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图4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资金、技术、方向,读图回答12~13题。
12.产生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中心城区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涨 B.市区交通通达度低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好 13.下列城市中,这一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
A.伦敦 B.东京 C.上海 D.泰州
纽约曼哈顿有两个中心商务区,一个是华尔街地区,白天人来人往,晚上人去楼空,成为“空心城”;另一个是以洛克菲勒大厦为中心的商业区,白天游人如织,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据此回答14~15题。
14.“空心城”反映中心商务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B.建筑物高大稠密 C.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 D.内部分区明显 15.“不夜城”和“空心城”说明纽约的
A.城市化现象明显 B.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 C.城市化速度快 D.城市经济活动畸形发展
图5为上海世博园用地规划图。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km2,其中浦西1.35km2,这里原有大片老厂房及部分老民居。回答16~18题。
工业、人口流动
16.上海世博园布局于黄浦江两岸,其主导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价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越江(黄浦江)交通压力
17.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该主题最为吻合的是
A.同心圆 B.扇形 C.多核心 D.田园城市
18.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园区内建有展馆,但各展馆的建筑风格迥异,这主要体现了
A.科技水平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地域文化的差异 D.国家政策的差异
图6表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9~20题。
19.影响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的变化 B.市场需求的变化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国家政策的变化
20.图中④阶段比③阶段更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更适合在当地种植 B.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蔬菜产量 C.减少温室大棚使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D.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促进了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
图7为“美国和中国东北部分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高
21.甲、乙两幅图中的农业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B.热量充足,城市众多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工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图8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农业生产示意图”,该地区春夏季生产粮食,秋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兴办了大型养猪场。据此完成23~24题。
23.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乳畜业
24.该地区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改善了
A.地形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图9为某类型企业迁移动因图,读图完成25~26题。 25.影响该类型企业迁移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政策和市场 B.原料和交通 C.劳动力与燃料 D.燃料和原料
26.下列工业部门中与该类型企业最吻合的是
A.粗铜冶炼工业 B.啤酒工业 C.电子装配工业 D.家具制造业
图10为“台湾部分出口产品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其丧失的竞争优势主要是
A.低廉的工资 B.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