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读“美国部分地区图(图1)”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2)”,完成1~2题。
1.据图推断乙地( ) A.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 B.农业类型可能是大牧场放牧业 C.农业发展可能表现为商品率低 D.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 2.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有( )
①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 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③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据图2可知,乙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该地气候较干旱。加上该地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故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第2题,据图2判断,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适合发展种植业。该区域为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导致农业开垦强度大,故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2024年
(2017·浙江省五校10月联考)下图为“美国部分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图中数值表示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阴影地区位于( ) A.玉米带 C.棉花带
B.亚热带作物带 D.混合农业带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灌木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B.②地草类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C.③地森林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D.④地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图示阴影地区为佛罗里达半岛,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农业带为亚热带作物带。第4题,根据图中有机质含量及在美国的位置可分析判断①地为中央大平原及五大湖南部地区,农业发达,有机质含量较低,其主要植被也不是灌木;②地为西部大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图中四个地区中最高;③地为西部山地地区,由于降水稀少,森林相对较少,山地草地面积较广;④地包括中央大平原及阿巴拉契亚山脉南段,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降水较多,植被茂密。
(2017·绍兴新昌检测改编)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表崎岖,为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的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完成5~6题。
5.与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要素是( ) A.养殖技术 B.灌溉系统 C.农业技术 D.地理环境 6.该农业模式的功能不包括( ) A.具有适应市场的灵活性 B.减少了农业的田间管理
2024年
C.减轻了环境污染 D.农产品的品质优越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第6题,该农业为混合农业,所以能灵活应对市场;由于没有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好,但不会减少农业的田间管理。
(2024·浙江选考十校联盟适应考)余杭塘栖的枇杷远近闻名。但过去,甘蔗是塘栖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种甘蔗时要把甘蔗一段段排列好,叫“排甘蔗”,收甘蔗时要先将土弄松,双手拔起甘蔗后再敲掉根部的泥土,这叫“倒甘蔗”。甘蔗太多,就在地里挖个窖存起来,则叫“窖甘蔗”。同一片土地一般不连续种甘蔗超过三年。现在,塘栖的枇杷越种越多,甘蔗却越种越少,目前整个塘栖的甘蔗田大约还有50亩。根据材料完成7~8题。
塘栖甘蔗、枇杷单位面积种植收益比较表 甘蔗 枇杷
7.同一片土地,一般不连续种植甘蔗的主要原因及可采取的对策分别是( ) A.甘蔗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对策:有机农业 B.甘蔗种植过程中对土壤肥力消耗大;对策:轮作种植 C.甘蔗糖分高长期种植易致病虫害蔓延;对策:生态农业 D.连续生产易出现供过于求致价格下跌;对策:精确农业
8.塘栖的甘蔗种植面积不断减小,而枇杷种植面积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种枇杷比种甘蔗的单位面积效益高 ②枇杷的市场需求比甘蔗更大 ③种枇杷的技术要求比种甘蔗低 ④种甘蔗消耗的劳动力更多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题,塘栖甘蔗种植是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历史中因地制宜形成的,也是人们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其存在的历史要远早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历史,故A错;病虫害并不是因糖分高而产生,任何作物都会有病虫害发生,C错;价格由当地的供需关系来决定,不会因不同年份的连续种植而导致价格下跌,D错;甘蔗种植过程中对土壤肥力消耗大,因此应实行轮作,以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B对。第8题,甘蔗的种植面积主要是由市场来调节的,即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决定着甘蔗的种植面积,种植甘蔗比种植枇杷的劳动生产率低,相对效益低,故枇杷种植面积越来越多,甘蔗种植面积减少。
马铃薯(喜温凉、怕湿、开花结实需长日照)在福建省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形成了闽中区(秋
每亩种植量 60捆 50棵 每亩产量 400捆 30斤/棵 价格 约40元/捆 约10元/斤 2024年
种)、闽东北鹫峰山区(春种)和沿海平原(冬种)三大种植区域(见下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福建沿海平原种植马铃薯的不利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 A.作物生长期内日照不足,影响开花结实 B.纬度较低,温度较高,病虫害较多 C.生长期内易受低温冻害影响,产量下降 D.气温日较差小,马铃薯品质欠佳
10.该地利用稻草秸秆进行马铃薯栽培(下种后覆盖稻草并培土于稻草之上),关于这种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可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 B.改善土壤小环境,使薯皮光滑、薯型规则、裂薯少 C.增加土壤无机盐,提高马铃薯微量元素含量 D.减少土壤开裂,防止块茎见光导致薯皮发青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冬半年播种,作物生长期内日照不足,影响开花结实;由于纬度较低,温度较高,病虫害可能较多;马铃薯性喜温凉,福建省的山脉对来自西北部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加之福建沿海平原纬度较低,温度较高,马铃薯生长期内不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距海洋近,气温日较差小,马铃薯品质欠佳。第10题,稻草秸秆覆盖有保温、保湿作用,可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可以改善土壤小环境,减少土壤开裂,使薯皮光滑、薯型规则、裂薯少,并能防止薯皮发青;稻草秸秆覆盖可以少量增加土壤无机盐,但不能提高马铃薯微量元素含量。
(2024·浙江平阳段考)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完成11~12题。
11.林下经济多采用林—菌、林—药、林—禽、林—草—牧等模式,很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价格低,经济效益差
B.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C.林下水源紧缺,粮食作物需水量大 D.种植粮食作物劳动强度大,农民积极性低 12.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
2024年
A.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B.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C.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根据材料,林下经济多采用林—菌、林—药、林—禽、林—草—牧等模式,很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主要原因是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B对。与作物价格、劳动强度、水源等无关,A、C、D错。第12题,根据材料,林下产业是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产出,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D对。材料没有显示环境污染问题,A错。林下经济是人类活动高度干预自然环境的表现,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B错。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无关,C错。 13.(2017·金华磐安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广东徐闻县地处雷州半岛中国大陆陆地的最南端,徐闻县的菠萝产量占到全国菠萝总产量的40%以上,被称为“菠萝的海”,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菠萝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欢迎。雷州半岛素有“红土地”之称,土质大部分为砖红壤,呈酸性,属丘陵缓坡台地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