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为五种模式:隔离性、多元型、融入型、选择型、融合型。其中隔离反映了各
项融合都处于比较低的程度,而融入型则于其恰好相反。多元型的流动人口在经
济方面实现了整合,但是在其他方面则保持其特色和多样性。而选择型和融合型
的流动人口则是在较高的经济融合前提之下,既能接受当地文化,同时又能保留 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在社会交往方面也能够做到既维系家乡人的圈子,又与 本地居民有着比较良好的互动。两者的差异在于选择型的流动人口在身份认同方
3
面的融合度要比融合型来得更低 。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目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外籍人士。对这部分研究对象, 笔者在选择过程中遵循了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访问对象在中国至少生活了超过两
1月第33卷第1期。 1
张文宏、雷开春: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北京: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
5期。 2
马西恒、童星: 《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 社区的个案考察》,江苏: 《学海》,
2008年第2期;童星、马西恒: 《“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四川: 《社会
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3
杨菊华: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 《人口研究》,2009年1
月第33卷第 1 期。6年,而且每年在中国居住的时间在8个月以上;二是访问对象与移居地社会之间
有着一定的交流和接触,而不是完全处于一种社会隔离的状态,与社会或其他社 会成员之间没有互动。
之所以要从这两个原则出发选择研究对象,首先是要将那些来中国旅游、探 亲或是出差的外籍人士与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相互区别开来。那些在中国短期居
住的外籍人士,尽管从某种程度而言也要面临一些社会融入的问题,比如在语言 方面或是在饮食等其他文化的问题上,他们也需要适应中国的实际状况,但是他 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并不是长期的,也不是必然的,对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并不会 产生本质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主观方面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更多地抱 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并不会产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生活的想法,同时也 没有这样做的需要,因此不管是在中国旅游、探亲,还是来中国短期出差工作, 他们与长期在中国工作和居住的那些外籍人士有着根本的差异。其次,从这两个
原则出发,可以保证访问对象处于社会融入的过程之中。对于那些以长期在中国
生活和居住的外籍人士而言,如果他们是刚刚来到中国,还没有渡过昀初的适应 期的话,那么他们也将不会是此次调查研究的目标人群。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国生
活的时间还不长,对于在中国的生活还怀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掩盖了很多 的问题,一些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还没有暴露出来,他们自己也还没有对在中国 生活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是矛盾开始进行必要的思考,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定位
在那些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外籍人士,从他们那里可以了解他们社会融入的
状况,以及他们关于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较为深入的想法。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笔者还遇到了其他一些的限制。比如在语言 方面的限制,笔者本人能够用英语和韩语两门外语交流,另外笔者还得到了同学 的帮助,笔者的同学学习过法语,因此得以与能够用法语交流的被访者进行沟通。
因此在选择访问对象时,除了那些汉语水平较高,可以用汉语与笔者交谈的被访 者之外,被访者就局限于能够说英语、法语和韩语的外籍人士。 研究对象的另一个部分为上海市较早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社区??古北国际 社区。前文提到过,笔者曾经参与了“推进古北国际社区建设新思路”的课题, 并且在古北国际社区中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此期间,笔者一直在上海市昀早成立
的涉外居委会??荣华居委会中实习、工作,因此获得了关于国际社区及其建设
和管理的第一线资料和亲身体会。课题完结后,笔者仍然不定期地去荣华居委会
帮忙,参与了一些由居委会和街道组织的涉外活动,比如在农历新年前夕,笔者 7就参与组织了“中外居民迎新春舞会”,并通过这个活动对于国际社区在涉外活
动组织和运作方面的经验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 2、研究方法
与研究对象分成两个部分相对应,此次研究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有两种,即访 问法和观察法。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实地研究或实地调查的范畴。
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 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
1
的社会研究方式 。通过实地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一般为定性资料。
之所以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是因为实地研究具有深入、细致且全面的优点。 过往对于外籍人士在中国社会融入情况的调查中,大多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这样一种调查方式往往限制了被访者对于问题的回答,使得调查所得的资料关注
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流于表面和形式,而对外籍人士的真正想法和行为及其整 体的生活背景和生活轨迹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在分析原因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中,也更容易掉入一种“想当然”的陷阱之中。而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外籍人
士在沪生活的实际情况,并希望借此对今后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的更多的外籍人
士在社会融入、文化适应方面能够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帮助,因此选择了
能够了解更多细节,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情况的访谈法来对外籍人士进行调查。
就本研究来说,对于第一部分外籍人士的访谈大部分属于无结构访谈
(unstructured interview)中的正式访谈。访谈是事先有计划的并且与被访者 事先约定,在访谈前,笔者会进行一定的准备,但并不是设计问卷或是固定的程 序,而仅仅只是拟定了一个大致的访谈提纲,而整个访谈的过程也不局限于这个 访谈的提纲,对于谈话中出现的有趣的问题或是意想不到的反映,笔者则会花多 一点的时间与精力与被访者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谈论,以期获得更多信息。在具
体的个案访谈中,由于访谈对象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接受面对面访谈或是访 谈期间刚好不在上海的情况,笔者则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他们进行类对话 式的
交流,通过多次的提问和回答以期使调查研究能够尽量在效果上与面对面的访谈
接近,使调查研究能够更加深入。
而对于第二部分的研究对象,笔者则主要运用了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方式,以一个居委会实习生的身份与社区内的本地居民、外籍 居民和社区管理者共处并借此观察社区工作的运转方式,同时结合使用无结构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