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身份一种对比的认定。
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采用“社会融入”这一概念来反映外籍人士与移居地 互动的整体状况,而对于社会融入的不同维度,则采用“融合”这一概念来进行 分析与说明。“社会融合”反映了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 甚至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的过程,“社会融合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群
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
3
目标” 任远、邬民乐,2006 。而在移民研究中,“融合”则意味着移民与移 居地以及移居地原住民之间的互相协调、相互适应,而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与本地
文化之间相互融汇、相互渗透,昀终能够形成一种“具有新意的文化体系” (杨
4
菊华,2009) ,“(社会融合)并不是说城市居民完全处于主动位置而新移民只 能被动适应,新移民也可能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参与主体,城市居民和新移民在共 5
变中趋向接近并昀终融为一体” (马西恒、童星,2008)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融
合维度中,移民确实有能力可以影响移居地的经济,影响与他们有着直接或是间 接接触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等方面。
然而这种影响力是有其局限性的。从总体上来看,移民对于移居地的影响并 不明显,或是这种影响力的显现需要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因此如果是在总体
的维
度上考察移民与移居地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话,笔者认为,“融入”这一概念更为 1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苏:《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2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北京:《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3
任远、邬乐民:《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评述》,北京:《人口研究》,2006年5 月第30卷第 3 期
4
杨菊华: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 《人口研究》,2009年1
月第33卷第 1 期。 5
马西恒、童星: 《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 社区的个案考察》,江苏: 《学海》,
2008年第2期。4适合。
“融入”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过程,这样一种行为暗示着一种不平等的文化和 1
行为的主从关系(杨菊华,2009) ,即在这一过程中,移民居于劣势,而移居 地及其原住居民则处于一种优势的地位之上。对那些国内移民而言,尤其是对进
城务工人员而言,其在城市的弱势地位自不待言。而对于外籍人士而言,他们在
中国工作和生活期间,尤其是在初期,由于语言能力、文化认知以及社会关系方 面的不足或是缺失,使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因此对于外籍人
士在中国的总体互动状况,笔者采用的是“融入”这一概念,来反映外籍人士工 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状况;而对于具体社会融入的各个维度则采用“融合”
2
这一概念来具体说明 。 2、社会融合的类型
尽管对在华外籍人士的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对移民的社会融 入的研究却有很多,尤其是对国内流动人口的研究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不同的学者也对社会融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田凯提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
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 3 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 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 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 社会生活的条件;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 3
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田凯,1995 。而朱力认为融合与 适应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同化,它比同化具有更加主动积极的意义。流动人口社会
融合包括 3 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这 3 个不同方
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 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 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 4
入于城市社会朱力,2002 。这两种关于社会融入的学说被认为是中国学者对 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的各种假说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即再社会化说以及
5
融合递进说(杨菊华,2009) 。而事实上,这两种假说反映的都是社会融入的 1
杨菊华: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 《人口研究》,2009年1
月第33卷第 1 期。 2
因为本文的主要阐述对象是具体的社会融合的维度,因此在本文中,一般情况下使用“融合”这一概念,
而仅仅在描述总体状况的时候使用“融入”这一概念。 3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 5期。
4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苏:《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5
杨菊华: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北京: 《人口研究》,2009年1
5不同内容,综合他们的论述,可以发现,社会融入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 容,即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心理融合以及文化融合。其他许多研究者在其后的
研究中也采用了这种分类方式作为其研究的框架。比如张文宏等人的研究就从文
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四个因子着手分析上海市城市移民社会
1
融合的结构(张文宏、雷开春,2008) 。
如果从融入的不同程度而言,童星和马西恒通过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问题 的质性研究,提出了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入可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分别 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童星、马西恒,2008;马西恒、
2
童星,2008) 。王桂新(2008)从城市化的角度提出了社会融入的不同程度和 不同阶段。在他看来,可以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看成是外来人口与城市居
民的同质化程度或水平。这种同质化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集中化阶段
(形式城市化)、常住化阶段(过渡城市化)和市民化阶段(实质城市化) 。而杨 菊华则根据在经济、文化、行为、身份等方面不同的融入程度将社会融入结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