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新课改教学模式之初探
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新课改教学模式之初探 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
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知识面狭窄, 思维单一和教育理念陈旧。
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需要提高教育能力, 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
改变原有单一、 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改革中课堂的有效性核心内涵是 发展 ----知识、 能力、 态度的和谐统一。
它是要让学生的知识、 态度、 素质、 能力、 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 而不是让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重现, 把老师的思维进行机械的灌输。
走进中学课堂, 不难发现, 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做笔记──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要求按老师的方法和思维进行解题,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 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
1 / 4
卷子上, 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和记忆。
听, 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
注意听。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 呆板, 僵化学生的思维、 抹杀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 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 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 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 一种是接受式学习, 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 两种学习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 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 实践、 调查、 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甚至被放弃。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 将深刻地影响、 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倡导者。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 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 组际交流、 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 合作交流的平台,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 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 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 学生去探索、 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据专家分析, 在未来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
3 / 4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 将深刻地影响、 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