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
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第二第三次再去看,因为不管是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所有的展现都很细腻,很多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前面都做出了充足的铺垫和埋笔,如果不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往往会忽略掉很多小细节。
首先是它整部电影的颜色色彩。我几乎是快到整部电影完结的时候,才注意并领略到其中的寓意。整部电影几乎都是黑白灰色的,而我唯一记得有色彩的就是玛丽头上的红色的发卡和马克思头上的红色小帽。这正是给我们铺垫了一个感情基调,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他们的心理世界的颜色。 其次是它的人物刻画。玛丽是一个自卑的小女孩,头上有一个总会被人嘲笑的屎黄色胎记,她的家庭是畸形的,母亲常年酗酒甚至有小偷小摸的习惯,父亲少言寡语,业务爱好就是捡死鸟做标本,而玛丽却是他们酒后乱情的产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疑玛丽的身心是得不到健康发展的,所以她渴望别人的认同渴望友谊渴望爱。马克思是44岁的纽约独居男人,他是一位亚斯伯格症患者,这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他无法理解字面以外的意思,不能辨别别人的面部表情,不善表达,很难跟人交流沟通,他经常很焦虑,还有暴食症,而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之后就是故事的发展。就是那么巧,一个孤独的小女孩的信就这么寄给了同样孤独的成年男人。但年龄、距离,都不能阻碍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自此,他们经常书信往来,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和愿望,期间,马克思因为精神刺激过大进了医院,很长时间两人断了联系,后来又重新联络。玛丽后来结了婚,为了马克思,她在大学选择了研究精神症状,希望可以治疗好朋友的病,却不想好朋友因此跟自己绝交,从此一蹶不振,丈夫也离开了自己,绝望之下她选择自杀。就在这时,电影向我们展现了玛丽肚子里的孩子,一个小小的生命,微弱地闪着光,不由得让我们更为玛丽的生死捏一把汗。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是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玛丽的邻居是一个战后失去双腿从此留下心理阴影的老头,总觉得外面有危险,不敢出门,他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恐惧。所以邮件都是玛丽帮他拿进家里,我没想到这里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经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自己的恐惧,给玛丽送去了那箱装着“原谅”的邮件,给了玛丽以生的希望。(这里我觉得诠释了一个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而这时马克思的原谅、邻居心病的痊愈、玛丽得到救赎,一同发生,生活的一切仿佛都豁然开朗,迎来了属于各自的光明。镜头转回马克思的故事,他因为误杀了人进了精神病院,后来中了彩票,实现了他人生的前两个愿望,接下来就是等待他唯一的朋友的到来。故事的最后,玛丽带着孩子来到了马克思的住处,见到的是却是带着笑容仰望着天花板已经死去的马克思,而天花板上贴满的全是熨好的玛丽寄来的信,很令人动容,遗憾吗?遗憾吧。可是世界上又有几个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克思也算是实现他人生的三个梦想,了无遗憾了。在玛丽握上马克思的手的时候,我想玛丽成长了,也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走去。而她的孩子,就是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啊。 在这部电影中,最为深刻的就是马克思与玛丽的友情,跨越距离跨越年龄的灵魂伴侣,他们做过彼此的聆听者、开导者,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都是孤独的人,却找到了彼此。马克思给玛丽寄石头,写着\yourself first\,玛丽给马克思寄自己的眼泪,他们纯粹的友谊给予了彼此支撑。但在其中,这份友谊也有过畸形化,玛丽将马克思作为了自己人生的支撑,甚至为了他选择自己大学的道路乃至人生的道路,所以当马克思跟自己绝交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的
世界崩塌了。好在,人都是不完美的,还能有彼此的理解和原谅。
正如电影中所说的,我们都要首先爱自己,给予自己信心,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其实我很佩服马克思,即使患上了这种疾病,他仍然觉得这并不是病,而且自己个性的一部分,每个人的人生不一定要追求一样的东西,即使他的愿望在别人看来很愚蠢,却是最符合自己的东西。最后便关于友谊,在拥有的时候要好好珍惜,在还能表达的时候尽早说出,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