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9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纲解读] 1.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理解并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
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地区差异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产生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酸雨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成因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
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成因 少;人为原因:滥伐、滥垦、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等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对策 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含N、P的废水体富营养化 液大量排入城镇郊区,江分布 危害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对策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地区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危害 池塘、湖泊、河湖海 河流
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赤潮 体交换少。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工业、城市集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人为原因:含中的沿海 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4)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原因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对策 “开源”“节流”相结合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源分布不均 利用效率 3.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
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④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4.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主要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