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学基础(详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

1、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于分配制度本身。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下,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劳动者的劳动差别、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生产要素对创造社会财富所作出的贡献上的差别,都会导致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其中尤以资本占有上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别程度为最大。 2、 地区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营风险与机遇的存在,都可能导致人们收入上的巨大差异。 3、 机会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平等与不平等. ●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

1、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一,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追求效率创造环境、提供动力、解除后

顾之忧。第二,提高效率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2、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第一,追求效率有可能带来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损害公平。第二,追求公平有可能削弱竞争的作用,从而损害效率。 效率与公平的替代关系: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或者以 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公平与效率的替代。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国过于注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扼杀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会损害效率。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片面注重效率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和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高低关系经济增长的快慢好坏,公平与否关系着社会是否稳定.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政策和制度安排上也存在着相互替代的选择.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一,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追求效率创造环境、提供动力、解除后顾之忧。第二,提高效率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第一,追求效率有可能带来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损害公平。第二,追求公平有可能削弱竞争的作用,从而损害效率。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或者以 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公平与效率的替代。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国过于注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扼杀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会损害效率。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片面注重效率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

效率优先。就是在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以效率作为尺度,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效率。

兼顾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并不是要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数量加以限制,而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治理和调节。对合法收入、合法财产要加以保护,并通过税收来调节。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然性: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防止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

实施兼顾公平原则的方法:

11

1、 运用税收手段,特别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 2、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稳定 3、 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解,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最低目标)、

社会保险(基本目标)、

社会福利(最高目标)

社会保险:是在特定的社会政策指导下,由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征缴保

险基金,用以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干和核心。

基本特征:普遍性 强制性 保障性 互济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

济社会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内

容包括:救济、救灾、扶贫。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

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特征:第一,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第二,保障内容的广泛性。 第三, 保障待遇的均等性。

第五章 国民经济核算与总量平衡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通过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实现的。实质就是对国民收入的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型: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

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市场价值的总合。

特点:(理解掌握)

1、 从核算的经济活动的主体看,是以国民原则即以本国常住居民为主体来计算产值的,包

括:①本国领土内的居民②暂居外国的本国居民③长期居住本国而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的劳动成果。

2、 从核算内容看,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扣除中间产品的计算方法,有:最终产品法、附加价值法)

3、 从核算的范围看,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4、 从核算的构成看,只计算经过市场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并且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一是支出法,一是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国土原则计算的社

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与GDP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构成和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计算范围和原则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国民归属原则来统计的,只要是本国居民(本国公民和常住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价值,都要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12

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根据国土所有原则统计,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要计算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在性质上是同一类指标,都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规模;在计算数量上,二者的差别只差一个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本国居民在外国取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一国经济实力和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提供的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各方面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总合。 社会总需求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不包括对中间产品的需求。 从来源看,社会总需求也可以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部分,国内需求又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从构成看,社会总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两部分。 社会总供求平衡:

是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相互作用、相互竞争,使双方数量和结构的对比关系大体相当、趋于稳定,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状态。

1、 社会总供求平衡只要求大体平衡,不是双方在数量上严格对等或绝对相等。 2、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具有暂时性与相对性。

3、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平衡,缺一不可。 4、 社会总供求平衡中,价值平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封闭条件下的社会总供求平衡:

1、 两部门经济中的社会总供求平衡(居民、企业)

封闭条件下两部门经济中,决定国民收入的是储蓄与投资,而达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只要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社会总供给就会与社会总需求相对等呢,社会总供求就会达到平衡。

漏出是指居民将其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注入是指企业获得追加投资。

漏出对国民收入有收缩作用;相反,投资意味着向流通领域增加货币,提高国民经济活动水平,因此注入对国民收入有扩张作用。

2、 三部门经济中的社会总供求平衡(居民、企业、政府)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表现出来。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采购与转移支付两部分。(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

税收是从流通中抽取货币,形成漏出效应,而政府支出采购商品和劳务,货币又回到流通领域,形成注入效应,因此,这是对国民收入起收缩作用的漏出是储蓄与税收,对国民收入起扩张作用的注入是投资和政府支出。

开放条件下的社会总供求平衡:

在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能否平衡,取决于出口与进口的差额是否等于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额。

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收入一定时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平均水平。

13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变动情况下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变动状况。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都恒等于1。 ●乘数效应:乘数是指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效应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效应就越小,二者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失衡:原因主要有: 1、 供给结构老化。 2、 需求结构扭曲。

3、 供求结构调整无力。

●第六章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和作用 第一节 市场机制失灵

市场机制:就是指竞争、供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竞争、供求关系、

价格和与之相联系的风险,构成了市场机制的主要要素。 市场机制的特征:

第一,市场机制的运行动力来自市场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

第二,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决策是由各个市场主体自主、分散地做出的; 第三,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或资源的配置是自动地和自发的进行的; 第四,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向微观经济肢体传递信息,而微观经济主体则主要依据价格信号调节自己的经济活动。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机理:

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完全根据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市场竞争供求变化所形成的价格信号进行分散、自主的决策,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的长处:

第一,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经济

生活充满活力; 第二, 能够对经济运行进行自动调节,并在大多数领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

现微观经济的均衡;

第三, 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市场失灵的表现:

1、 外部性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

(外部性实际上是市场主体在不存在等价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对外部的影响) 2.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公共物品则无。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其产出可能为零。) 3、垄断消弱竞争

(垄断形成的原因:①资源控制②专利控制③自然控制④政府控制⑤竞争导致垄断 除政府控制外,其余四个原因都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4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 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的危害以及消除外部性的方法手段

外部性实际上是市场主体在不存在等价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对外部的影响.

由于市场主体的自利动机,他们的行为取向必然会追求外部负效应的最大化,而排除外部正效应.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损害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市场主体逃避了支付代价的义务,却转

14

由社会来承担.

1、 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手段和补贴手段,以及将相关企业合并是外部

性内部化的手段.

2、 通过明晰产权消除外部性

同时,政府也可以采用法律或行政手段,强制企业限期整治或停止外部化.

●第二节 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1、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 2、 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二.矫正外部性的方法

1.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税收手段、补贴手段及将相关企业合并 2.通过明晰产权消除外部性(消除外部性的最重要的现代方法) 三.促进竞争,限制垄断

2、 以反垄断法抑制垄断

3、 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价格听政会制度) 四.增加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空的根本目的是:

一方面要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 1、 资源再配制

2、 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3、 调节收入分配

4、 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减少经济波动的振幅,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

控制通货膨胀,减少失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5、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

6、 进行制度创新

7、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还表现在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控制等方面。

划分政府经济职能与市场机制职能界限的一般原则:

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大市场”“小政府” 政府实现经济职能的手段:

1、国家计划

2、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等) 3、 法律手段 4、 行政手段

●政府调控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一)政府调控的最终目标或者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实现社会公平。表现为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平衡国际收支四个方面。

15

经济学基础(详细)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1、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于分配制度本身。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劳动者的劳动差别、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生产要素对创造社会财富所作出的贡献上的差别,都会导致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其中尤以资本占有上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别程度为最大。2、地区经济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z0wv4iv5u208bi78dq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