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 i)肺外结核病;
j)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l)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 m)慢性等孢子虫病; n)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卡波西肉瘤;
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浸润性宫颈癌; r)弓形虫脑病;
s)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HIV脑病;
v)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1.2.3.2 15岁以下儿童 1.2.3.2.1 D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b)结节性痒疹;
c)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上呼吸道感染; d)带状疱疹; e)广泛的疣病毒感染; f)广泛的传染性软疣感染; g)线形齿龈红斑; h)口角炎、唇炎; i)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j)不明原因的腮腺肿大; k)甲癣。
1.2.3.2.2 E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 b)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
c)不明原因的发热(>37.5℃),反复或持续1个月以上; d)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g)淋巴结结核; h)肺结核病;
i)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
16
j)有症状的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k)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
l)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和(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
1.2.3.2.3 F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
e)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脓性肌炎(肺炎除外); f)肺外结核病;
g)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h)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 i)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j)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外); k)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 l)慢性等孢子虫病;
m)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n)卡波西肉瘤;
o)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p)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 q)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r)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s)HIV脑病。 1.3 实验室诊断 1.3.1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检测机体对HIV产生的抗体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从HIV感染窗口期后至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整个病程中的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艾滋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由于母体抗体的干扰,该方法不适用于18个月一下的婴幼儿。血清学检测方法分为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实验原理不同的多种方法。初筛试验的待检样本也可采用唾液、或者尿液进行,具体操作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1.3.1.1 HIV抗体筛查试验
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 1.3.1.2 HIV抗体确证试验
确证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抗体阳性;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试
17
验结果不确定,报告HIV感染不确定,并应建议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 1.3.2 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直接检测HIV的方法,包括分离病毒、检测病毒核酸,主要用于HIV感染窗口期时的早期诊断和18个月以内婴幼儿的诊断。 1.3.2.1 HIV分离
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1.3.1.2
HIV核酸检测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1.3.3 CD4细胞检测
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及愈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检测分绝对计数和相对计数两类,5岁以下儿童使用相对计数。 1.3.3.1
CD4细胞绝对计数
3
在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CD4细胞≥500/mm,提示无免疫抑制;350~499/mm3,提示轻度免疫抑制;200~349/mm3,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00/mm3,提示重度免疫抑制。 1.3.3.2
CD4细胞相对计数
在5岁以下儿童CD4细胞百分比>35%(<11月龄),或>30%(12月龄~35月龄),或>25%(36月龄~59月龄),提示无免疫抑制;30%~35%(<11月龄),或25%~30%(12月龄~35月龄),或20%~25%(36月龄~59月龄),提示轻度免疫抑制;25%~29%(<11月龄),或20%~24%(12月龄~35月龄),或15%~19%(36月龄~59月龄),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5%(<11月龄),或<20%(12月龄~35月龄),或<15%(36月龄~59月龄),提示重度免疫抑制。 2 诊断原则
艾滋病和HIV感染是因感染HIV引起人体产生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综合病症,流行病学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相鉴别,但有些特殊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可作为诊断和临床分期的指征。HIV/AIDS的诊断原则是以实验室检测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和参考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进行。
3 诊断标准
3.1 HIV感染者
3.1.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b)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3.1.2 15岁以下儿童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a)小于1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实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
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
18
b)大于1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 3.2 艾滋病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3.2.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a)HIV感染和CD4细胞<200/mm3;
b)HIV感染和至少一种成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3.2.2 15岁以下儿童
a)HIV感染和CD4细胞<25%(<11月龄),或<20%(12月龄~35月龄),或<15%(36月龄~59月龄),或<200/mm3(5岁~14岁);
b)HIV感染和至少伴有一种小儿艾滋病指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WS 298-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1.3.2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1.3.3 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3 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3.1 临床诊断病例 3.1.1 甲型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3.1.1.1 1.1和1.2和1.3.1;
3.1.1.2 1.1和1.2和1.3.1和1.3.2; 3.1.1.3 1.2和1.3.1;
3.1.1.4 1.2和1.3.1 和1.3.2。 3.1.2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3.1.2.1 1.1和1.2.1;
19
3.1.2.2 1.1和1.3.1; 3.1.2.3 1.2.1和1.3.1。
3.1.3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3.1.3.1 1.1和1.2.1和1.2.2和1.3.2; 3.1.3.2 1.1和1.2.2和1.3.1和1.3.2; 3.1.3.3 1.2.1和1.2.2和1.3.1和1.3.2。 3.2 确诊病例 3.2.1 甲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1.3.3。 3.2.2 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1.3.3。 3.2.3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1.3.3。
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1 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2 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3 诊断
3.1 急性乙肝
3.1.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3.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1.3 HBsAg阳性。
3.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3.1.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3.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性,抗HBs阳性。 3.1.8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8.1 同时符合3.1.1和3.1.3。 3.1.8.2 同时符合3.1.2和3.1.3。 3.1.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4。 3.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5。 3.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1.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