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d) 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e) 胸部影像学:病初病变形态可为斑片状、大片状、多片的、融合的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实质渗出阴影浅淡,呈絮状、磨玻璃样密度,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1d~2d内范围扩大,密度加深呈肺实变密度,边缘模糊,病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变多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没有明显的以段或叶划分的特征,相当部分病例演变为“白肺”样改变,可合并胸腔积液。 1.3 实验室检测 1.3.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阳性并经亚型鉴定确认。 1.3.2 血清学检查
1.3.2.1 患者恢复期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
1.3.2.2 微量中和试验(microneutralization test,MNT),禽流感病毒(HA)(H5或H7或H9等亚型)抗体阳性(HI抗体或中和抗体效价≥80)(不含≥55岁者)。 1.3.2.3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血清高4倍或以上。 1.3.3 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在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查到人禽流感特异性的核酸,或特意的H亚型抗原。 2 诊断原则
人禽流感病例的诊断需要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综合进行判断。流行病学史是诊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确诊病例需要严格的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测证据,尤其是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血清高4倍或以上的证据。为早期、及时发现人禽流感病例,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人禽流感疑似病例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人禽流感疑似病例
具备1.1中任何一项,且无其他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3.2 人禽流感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3.2.1 具备1.1中任何一项加1.2中任何一项,且符合1.3.2.1、1.3.2.2中任一项。 3.2.2 诊断为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无法进一步获得其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诊,而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其他人已被诊断为人禽流感确诊病例,并且没有其他疾病确定诊断依据者。
3.3 人禽流感确诊病例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3.3.1 具备1.2中任一项加1.3.1。 3.3.2 具备1.2中任一项加1.3.2。
3.3.3 具备1.2中任一项加1.3.3中任一项,并经两个不同实验室所证实。 3.4 人禽流感排除病例
11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的人禽流感疑似病例:
3.4.1 患者禽流感病毒分离阴性(1.3.1)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阴性(1.3.3),且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没有4倍或以上增高;
3.4.2 死亡患者未采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尸检肺组织病毒分离阴性(1.3.1)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阴性(1.3.3),并经两个不同实验室所证实; 3.4.3 有明确的其他疾病确诊依据。
甲型H1N1流感(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1 诊断依据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1.1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 或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1.2 实验室检查
1.2.1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1.2.2 血生化 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1.2.3 病原学检查
(a)病毒核酸检测 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b)病毒分离 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
1.2.4 血清学检查 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1.3 胸部影像学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 2 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3 诊断标准 3.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3.1.1 密切接触者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的。
12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
3.1.2 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1.3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3.2 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3.2.1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 3.2.2 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2.3 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3.3 高危病例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包括: 3.3.1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3.3.2 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3.3 妊娠妇女;
3.3.4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5 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 3.4 重症病例
当确诊或疑似病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为重症病例: 3.4.1 合并肺炎和/或低氧血症、呼吸衰竭。 3.4.2 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
3.4.3 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炭疽(WS 283-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患者生活在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d内到达过该类地区。
1.1.2 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1.2 临床表现
1.2.1 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该部位的回流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
13
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1.2.2 急性起病,发热,腹胀,腹部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有消化道以外症状和体征。
1.2.3 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咳极黏稠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啰音。胸部X线的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1.2.4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可继发于1.2.1~1.2.3各种症状,也可能直接发生。
1.2.5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瘀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血液涂片镜检可检出大量革兰阳性大杆菌。可继发于1.2.1~1.2.3各种症状,也可能直接发生。 1.3 实验室检测
1.3.1 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1.3.2 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1.3.3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以上升高。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患者应具有细菌学或血清学诊断阳性结果方可确诊。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具有1.1中的任何一条,并具有1.2.1~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3.2 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1.3.1中的镜检结果,并具有1.2.1~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3.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1.3.2或1.3.3任何一项者。 3.4 病型
3.4.1 有1.2.1临床表现的确诊病例,为体表感染(皮肤)炭疽。 3.4.2 有1.2.2临床表现的确诊病例,为经口感染(肠)炭疽。 3.4.3 有1.2.3临床表现的确诊病例,为吸入感染(肺)炭疽。 3.4.4 有1.2.4临床表现的确诊病例,为脑膜炎型炭疽。 3.4.5 有1.2.5临床表现的确诊病例,为败血症型炭疽。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 293-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1.1.2 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1.1.3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1.1.4 有医源性感染史。
14
1.1.5 有职业暴露史。
1.1.6 HIV感染者或爱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1.2.2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1.2.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1.2.3.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1.2.3.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 ;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
1.2.3.1.2 B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10 % ; b)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1个月;
c)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 d)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 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f)肺结核病(现症的);
g)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菌血症);
h)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
i)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1.2.3.1.3 C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HIV消耗综合征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
f)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超过1个月; g)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