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综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1.3.1 具备1.1.2中任何一项临床衷现,同时符合1.1.3.1项者; 3.1.3.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1.3.2之一者。 3.2 复发患者诊断标准

具备1.2.1项治疗史的患者,同时符合下述两项条件者: 3.2.1 具备1.2.2中之临床表现者 3.2.2 同时符合1.2.3中任何一项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WS 215-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性斑疹伤寒 1.1.1 流行病学史

多发生在冬、春季,患者身上或衣服上常有体虱存在。 1.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1.1.2.1 急性持续性发热

大多数患者体温在前驱期后2d~3d内达到高峰,多为39℃~40℃。热型多为稽留型,也有弛张型或不规则型。 1.1.2.2 皮疹

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4d~6d开始在腋下和两肋出现皮疹,以后皮疹延及胸、腹、背部及四肢,以背部最为明显。初期皮疹为散在、略有突起、边缘不整,此疹鲜红但按之褪色。在发病的6d~8d,皮疹最盛,为瘀血性皮疹,此时的皮疹形状小而圆、色红,中心暗紫色,按之不褪色。 1.1.2.3神经系统症状

发病早期有剧烈头痛,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加剧,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嗜睡。少数患者出现四肚僵硬、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 1.1.3 实验室检查

1.1.3.1 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

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的普氏立克次体抗体,作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血清学诊断。 1.1.3.1.1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

外斐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并且随病程增长后其血清凝集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1.1.3.1.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普氏立克次休抗体

采用普氏立克次体已知抗原对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效价IgM≥l:40或IgG≥1:160,或两次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提高4倍或4倍以上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1.1.3.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普氏立克次体基因片段

采用PCR从患者血液标本中扩增出普立克次体DNA片段为普氏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

1.1.3.3 普氏立克次体分离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集患者血清标本直接接种豚鼠,分离普氏立克次体。 1.2 地方性斑疹伤寒

56

1.2.1 流行病学史

多发生在秋、冬季,但在温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有跳蚤接触史或居住在鼠多地区。

1.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1.2.2.1 急性持续性发热

潜伏期为6d~14d ,潜伏期后突然发热,体温约为39℃,持续9d~14d,多为稽留或弛张热型。 1.2.2.2 皮疹

皮疹出现的时间差异很大,一般皮诊从胸腹部开始,然后向肩、背及四肢扩散,皮疹也可从四肢扩散到躯干,但是脸和颈部、手掌、足底一般无皮疹。早期皮疹为粉红色的斑疹,按之即褪;随后皮疹发展为暗红色的斑丘疹,按之不褪。 1.2.3 实验室检查

1.2.3.1 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检测 1.2.3.1.1 外斐反应同1.1.3.1.1。

1.2.3.1.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莫氏立克次体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效价IgM≥1:40或IgG≥1:160效价,或两次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提高4倍或4倍以上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1.2.3.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莫氏立克次体基因片段

采用PCR从患者血液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DNA片段为莫氏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

1.2.3.3 莫氏立克次体分离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直接接种豚鼠分离奠氏立克次体。 2 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证据。 3 诊断

3.1 流行性斑疹伤塞 3.1.1 疑似病例

具备1.1.1和1.2.1。 3.1.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

3.1.2.1 疑似病例加1.1.2.2。 3.1.2.2 疑似病例加1.1.2.3。 3.1.3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

3.1.3.1 临床诊断病例加1.1.3中的任何一项。 3.1.3.2 疑似病例加1.1.3中的任何一项。 3.1.4 复发性斑疹伤寒

患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发病史,同时具有1.1.3中的任何一项。 3.2 地方性斑疹伤害

57

3.2.1 疑似病例

具备1.2.1和1.2.2.1。 3.2.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1.2.2.2。 3.2.3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

3.2.3.1 临床诊断病例加1.2.3中的任何一项。 3.2.3.2 疑似病例家1.2.3中的任何一项。

黑热病 (WS 258-2006)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曾在5~9月白蛉成虫活动季节内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

1.2 临床表现

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进行性脾大,轻度或中度肝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高球蛋白血症.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免疫学检测

下列任何一种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者。 1.3.1.1 直接凝集试验(DAT)。

1.3.1.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1.3.1.3 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1CT)。 1.3.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3.2 病原学检查

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或将穿刺物注入三恩氏(NN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观以及免疫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子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1和1.2。

3.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3.1。 3.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1.3.2。

包虫病(WS 257-2006)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措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

58

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1.2 临床表现

包虫病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就诊病人多属晚期。 1.3 影像学检查

1.3.1 发现占位性病变。

1.3.2 下列任—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 1.3.2.1 B超扫描。 1.3.2.2 X线检查。

1.3.2.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BI)检查。 1.4 实验室检查

1.4.1 下列任何免疫学检查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1.4.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4.1.2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1.4.1.3 PVC薄膜快速ELISA。

1.4.1.4 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

1.4.2 病原学检查,在手术活检材料、切除的病灶或排出物中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 3 诊断标准

3.1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1.1和1.2,或1.1和1.3.1。 3.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符合1.3.2或1.4.1。 3.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1.4.2。

丝虫病(WS 260-2006)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丝虫病流行区,或者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 1.2 临床表现

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限于肢体,而班氏丝虫病除肢体外还累及泌尿生殖系统。 1.2.1 急性丝虫病

急性丝虫病表现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和/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常反复发作。

1.2.2慢性丝虫病

慢性丝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淋巴水肿/象皮肿、乳糜尿和鞘膜积液。 1.3 实验室检测 1.3.1 病原学检测

血液检查微丝蚴或淋巴液、鞘膜积液、乳糜尿内微丝蚴的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59

1.3.2 血清学检测

快速免疫色谱试验(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或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微丝蚴血症

3.1.1 传播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3.1.2 血液检查微丝蚴阳性。

确诊依据:具备3.1.1和3.1.2。 3.2 急性丝虫病

3.2.1 传播季节流行区居住史。

3.2.2 有非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和/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

3.2.3 快速免疫色谱实验(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ELE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阳性。

3.2.4 血液检查微丝蚴阳性或微丝蚴阳性史。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具备3.2.1和3.2.2,或者兼有3.2.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3.2.4。 3.3 慢性丝虫病

3.3.1 长期流行区居住史。

3.3.2 有符合丝虫病发病特点和规律的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或乳糜尿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或兼有3.2.2的表现。

3.3.3 快速免疫色谱实验(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ELE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阳性。

3.3.4 病原学检查阳性(含血检微丝蚴或淋巴液、鞘膜积液、乳糜尿内微丝蚴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或病原学检查阳性史。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具备3.3.1和3.3.2,或兼有3.3.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3.3.4。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1.2 临床表现

60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综合)

3.1.3.1具备1.1.2中任何一项临床衷现,同时符合1.1.3.1项者;3.1.3.2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1.3.2之一者。3.2复发患者诊断标准具备1.2.1项治疗史的患者,同时符合下述两项条件者:3.2.1具备1.2.2中之临床表现者3.2.2同时符合1.2.3中任何一项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ytia7hm3l8mqar1rxd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