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02-22 17:19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书业企业数量虽然达到数万家之多,但是,从规模结构繁华如看,我国民营书店的总体格局仍然是以个体零售书店为主,占了绝大部分。由于缺乏统计,所以难以准确确定民营书业企业规模结构。但是,随着经营的积累,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书业。尤其是一些拥有强大实力的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图书发行业之后,一些公司化、现代化的非国有书业企业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调查,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一批有较大经营规模的大型民营书业企业,其中经营图书码洋上亿元的民营书业企业至少有20-30家之多,其中大多数是兼营图书出版策划与发行的。其中已知规模最大的做到了年经营图书码洋达5-6个亿。

图书业:21世纪朝阳产业

◆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资本,个人、家庭、政府在学习、教育上的投入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精神文化方面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中国图书业正逢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 相对巨大的读书需求来说,图书市场还远未饱和。并且,人们世代读书教育的永久延续性,决定了图书业是增长率高、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 图书业利润相对较高(甚至于有媒体在对2002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品评中,出版发行业仅次于房地产业排列第二),是一个获利稳定、风险小、利于投资的行业。 ◆ 投身文化产业,在拥有一份事业的同时,自身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也必然提高。 市场潜力巨大

据国家出版科研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2002)”结果显示,2001年购书费比上年增加的读者占59.7%,读者自费购书比例由1999年的46.1%上升到57.7%,表明以个人读书学习主的图书消费市场已经形成,并预示着持续的增长。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读者最喜欢的前三类书籍依次是文学类、综合类和经济类图书,说明人们已把阅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既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生活的文化品味。(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中国是世界上图书市场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近年一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国图书纯销售总额408亿元人民币,人均购书32元。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文化消费的比重正逐渐加大。业内专家分析,中国图书市场如果排除发行渠道和信息通道不畅等因素,目前其潜在纯销售额应该为每年6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业外资本纷纷进入图书业的原动力。

市场供求关系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相对应的却是有效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主要是市场流通不畅造成。据《中国图书商报》近四年连续所做的全国读者调查,读者认为买书难的比例四年分别:80%,59.5%,58.8%,43.5%。这意味着中国图书业发展至今仍有四成多的读者购书意愿难以得到

满足,而与此同时,出版社却是一百多亿的库存积压,造成“读者买书难”,“出版社卖书难”的现象。

读者买书难的原因何在?

调查显示,有近80%的读者认为“出版社也许出版了我想要的书,但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出版社出版了我想要的书,但书店就是买不到,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买到”,这说明读者买书难主要是因为流通渠道和信息通路不畅,图书业的营销不力。

我国目前有出版社500多家,年出版图书12万种(其中新书6万余种、再版书6万余种);全国有新华书店系统的销售网点13000多个 ,民营书店5.7万多个(包括个体私营书店),此外还有许多的图书批发点、读者服务部、图书俱乐部和网上书店,但整个中国图书产业市场化程度和运营水准还不高。特别是在中小城市,缺乏规模经营和服务于真正读书人群的品位经营;而许多出版社因市场战略和发行成本等因素,在中小城市的图书发行迟滞、覆盖率低。这些都是导致市场流通不畅的直接原因。

今天的中国图书出版界,真正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所谓市场化的大潮不仅使中国图书业成为最功利也是最无序的行业,其中所挟裹着的太多的泥沙,也令我们的读者在变身为享有上帝般待遇的消费者的同时,更沦为弱智的阿斗。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像席慕容这样,把青春或别的什么事物比喻为书的修辞手法 ,正在从中国人的习惯中消失。今天的中国图书出版界,才真正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书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出书的门槛与标准越来越低,图书作为一种代表文字、照片、思想和文明最终成果的出版形态,正在日渐丧失读者的尊重与耐心。那些掌握着出版权、书号、图书策划、发行和销售渠道的书业中人,没有带来与他们的暴利相称的好书,我们看到“功利”的发动机驱使着他们,而唯一的“畅销”发滤器又令理性和品质无法溶解。在好书与浅薄的畅销书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因此带来的现状是,我们身在书海,又乏好书可读。 (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泡沫化的畅销书,黑幕化的潜规则

如果没有占中国图书总销量71%的教材和教辅类图书支撑大局,单靠畅销书在市面上张牙舞爪,中国图书业必将一败涂地。

今天的图书像新闻一样是“易碎品”。在经过过滤的畅销书榜单上,尚且有对半与情感隐私或致富成名有关的口水型书和工具书,遑论那些海量的垃圾新书。所谓的畅销书对当代精神文化需求快餐化现象的迎合,事实上加剧了社会情绪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

出书热、出书易,你可以花5000元买下书号,然后印上两三千册;你可以到外面旅游一圈然后回来写书,把旅游花费赚回来;也可以先在报刊上大肆炒作,把隐私放大,把噱头做足,再把书包装得像礼品一样足够精美,然后到处签名售书。

图书出版业的现实压力来自过大的库存量(2002年末,全国图书库存积压图书近50亿册)、大面积退货(今年5月底开始的退货大大超出了被业内认为正常的10%的退货率)、三角债型的拖欠款(退货使回款困难,出版社资金链条濒临脱节,有的出版社甚至赊欠印刷厂和纸厂)、出版社主发图书的分销模式所带来的全部风险(退货书二次发行10%到50%不等,实在销售不了的图书当废纸卖)、出版社人员工资收入与图书的效益直接挂钩。如此一来,他们无暇分身以选题、图书品质、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为主要诉求,只会以越来越快的出版节奏、多而不精的选题、大而不当的印数、发货误差普遍的发行效率把事情搞得更糟。

流行于图书界的行规黑幕重重,比如:按国家规定不能买卖书号,但市面上的垃圾书总有正规书号;图书定价的下限是制作成本乘以四;偷偷印刷比版权页上标注的印数大几倍的发行量以鲸吞作者版税;图书的发行权有不同的折扣与回扣;对报刊读书版编辑和书评家的图书供应与红包列入图书发行成本之中??图书业的无序化由来已久,并将在国家逐渐放开图书出版市场经营之后遭受更大重创。 (文章来源:图书试用网)

既猎奇猎艳,又逐臭扬恶

如果只凭近年来出版的中国图书书名下判断,打死我也不相信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书名不坏,书商不卖,读者不爱”的书名逻辑,把中国人都贬低成了色情狂。2003年的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有人看到美国图书的书名“感觉很好,要么一针见血,要么一目了然,或是耐人寻味,文化性商业化相宜”,而中国图书的书名是“想到的想不到的千奇百怪骂爹骂娘热闹非常”。

书名与题材有关。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至爱题材是什么?非正常男女关系,杯水主义的性爱故事,暴富传奇,犯罪内幕,速成法,登龙术,舶来的时尚概念。他们的确想象力丰富,可惜在中国每年上市的万种书籍中,属于幻想、科幻一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你相信杂文集取名《忍不住想摸》、关于癌症的话题取名《拯救乳房》是仅仅出于行文的需要吗?有人担忧《有了快感你就喊》、《不想上床》、《我这里一丝不挂》、《赤裸的爱》等以“性”为卖点的“快感读物”泛滥,将令中国图书出版业显得很不体面。它们不需要你思考,只需要你“性”趣盎然和有足够的窥私癖,然后买单。

包装与营销的需要,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中国图书业对此给出的两种托辞。他们的产品内容也许不太坏,但他们的卖点是以自身的低级趣味,污染了大众的阅读视野,把中国图书业拉低到了火车站小贩兜售的廉价性爱读物的水准。说得宽容一点,他们只是打着艳俗的旗号来卖高雅的产品;说得严重一点,他们在诲淫诲盗。

消极地防盗版,积极地侵权

盗版对图书如影随形,图书发行3天到1周会出现盗版,这在中国已不是秘密。秘密在于有的出版社竟然自己盗自己的版出去印,只因为有的部门想多赚一点银子。

敲定一本新书的发行量是图书出版发行行家干的事,在中国,乐观的情形是一本书能卖到市场需求和消化量的80%,另外的20%因为发行渠道渗透力不够而缺席,从而变成了盗版的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

图书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2008-02-2217:19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书业企业数量虽然达到数万家之多,但是,从规模结构繁华如看,我国民营书店的总体格局仍然是以个体零售书店为主,占了绝大部分。由于缺乏统计,所以难以准确确定民营书业企业规模结构。但是,随着经营的积累,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出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书业。尤其是一些拥有强大实力的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图书发行业之后,一些公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ys7k7nnzc5o77k3187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