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为古罗马之疑(下)
作者:金宇飞
6 大秦之迷
《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条中记述:“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在《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中,玄奘记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显然,这段记述与至那仆底国条中的那段记述是相似的,指的是同一事件。在这里,唐玄奘以亲眼所见记述了质子之画像的容貌服饰颇同中夏,从而进一步证实至那仆底国人之言不假,其先王是来自于东土。
这个奇怪的至那仆底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中记述了玄奘与戒日王的一段对话,有助于理解至那仆底国的情况:“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与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知道,他们所说的“秦王天子”,就是秦始皇,“至那”就是秦。所以,至那仆底国,就是一个叫秦的国家,其先王来自于东土,并且可能与秦始皇有瓜葛。从这段对话中还可以知道,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至公元七世纪还停留在秦始皇时代,为何会如此呢?这表明印度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地区,譬如对汉朝以后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至于印度人对于秦始皇的了解很可能与至那仆底国有关,可能正是那个至那仆底国的先王,给印度各国带来了有关秦始皇的故事,这也就是印度为何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把中国当作秦国之缘故了。
这里又冒出一个叫秦的国家,并且还是在印度境内。不过,这个印度境内的秦国只能称之为小秦国,因为建立此秦国的先王只是一个质子,而先王的母国才是大秦国呢。那么,至那仆底国先王的母国在哪里呢?
按《大唐西域记》的记述,至那仆底国先王是个质子,生活在迦腻色迦王时代。这就是说,在迦腻色迦王时代,贵霜王国曾与一个叫秦的国家打过交道,并且接受和宽待了秦国的质子,后来这个质子就没有再回去,而留在印度建立了玄奘所见的至那仆底国(也叫秦国)。这一事件与秦始皇的父亲被作为质子之事是多么的相似,只不过这次事件发生在印度而已。
迦腻色迦王,是贵霜王国中最有名望的国王之一,其时的贵霜王国疆域达到最大。迦腻色迦王在位的具体年代尚有不同意见,但基本上是在公元一至二世纪这一、二百年间,这一点几乎没有什么异议。
几乎是在迦腻色迦王同时期(即公元一至二世纪),也就是迦腻色迦王与秦国打交道又扣留秦国质子的同时期,古罗马人在其东面发现了一个秦国;也几乎是在同时期,中国的西域出现了一个大秦国。那么与迦腻色迦王打交道秦国究竟是哪个呢?是罗马帝国吗?未见古
罗马文献记载过此事,何况质子可是中国人模样。是中国秦朝吗?在当时,秦朝在中国已被灭了二三百年了。是中国汉朝吗?一不见中国史籍记载过此事,二此时的中国已不叫秦国。看来都不是。
与迦腻色迦王打交道的这个秦国,既不是中国(汉朝),也不是罗马帝国,这个秦国究竟是哪个国家呢?可能正是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西域大秦国,也可能正是古罗马文献中所提到的东方秦国。这个秦国应当位于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大约在迦腻色迦王时代的贵霜王国疆域附近,或在其境外,也可能在其境内,其位置应在迦腻色迦王干戈所能及之范围。按中国历代史籍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这个秦国其人貌同中国人、风俗为胡俗、崇拜秦始皇、还有蚕桑之业,可推测这个秦国可能是秦人后裔迁徙至西域所建。《史记·六国年表》中有“今秦杂戎翟之俗”之句,表明了秦人(当指陕甘地区秦国故地一带的秦人)很早就已经“染”上了胡俗。因此,大秦国极有可能是秦人西迁所建。如果大秦国真的是另有其国,那么诸多可疑就能圆满解说了,也就不存在古罗马和古中国互称对方为秦国之景象了。
7 拂菻之迷
拂菻,或拂林,最早见于《北史》。在《北史·铁勒传》中,只是提到拂菻与铁勒诸部中最西端的几个部相邻。在新旧《唐书》中,拂菻均被认为就是大秦。而在《明史》中,拂菻是天主耶稣降生的地方,从而明确了拂菻与拜占廷或古罗马的关系。
那么,新旧《唐书》记载的拂菻,真的是指古罗马或东罗马拜占廷吗?
1909年端方在《陶斋藏石记》中刊布了阿罗憾墓志的录文。墓志讲述了主人公阿罗憾是一位波斯国大酋长,显庆(656-660)年中,被高宗皇帝委任为“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等生前事迹。马小鹤认为,墓志中提到的拂林并非是指拜占廷,而可能是指吐火罗。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墓志中提到的拂林是指拜占廷,那么墓主人所谓“于拂林西界立碑”、“诸国肃清,于今无事”诸功,则决非是史实,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唐朝皇帝的器重。
因此,至少在唐朝初期,拂菻不是指拜占廷,而是西域某国或某地区的称法。如此,墓志中“拂林国诸蕃”的提法就容易理解了。
而新旧《唐书》所记载的拂菻,可能是古大秦,但却不是指拜占廷,则大秦并非是拜占廷。
至于拂菻何时开始又被指拜占廷,尚难断言,但《宋史》的记载可作一证。
《宋史·外国传》记载:“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东自西大食及于阗、回纥、青唐,乃抵中国。历代未尝朝贡。……元丰四年十月,其王灭力伊灵改撒始遣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来献鞍马、刀剑、真珠,言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元佑六年,其使两至。”
元丰四年,即公元1081年。《宋史》所记载的拂菻国国情应当是在这个时间之前的事,而此时的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其实早已是今不如昔了。早在公元636年和641年,东罗马就两次被刚兴起的阿拉伯人击败,先后失去了自叙利亚至地中海南岸等大片领土,仅存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实力已大为减弱。1071年,东罗马又被新兴的塞尔柱人彻底击败,东罗马皇帝也被俘,拜占廷帝国不仅又失去了小亚细亚的大半部分,还直接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并由此迅速走向衰亡。《宋史》所记载的拂菻,就其时间、地理和国情来看,与仅存小亚细亚半岛西部和巴尔干半岛东部、又处于分裂状态的东罗马晚期的情形非常吻合。《宋史》中记载的那位拂菻国王灭力伊灵改撒,可能是篾力亚历克塞之不同音译。篾力,在十四世纪波斯人拉施特的著作《史集》一书中是指相当于诸侯地位的国王,拉施特称十三世纪时的拜占廷为内鲁木,称其民为希腊人,并称被天主教徒征服后的拜占廷城地方长官为篾力。因此,
篾力亚历克塞,其义即诸侯王亚历克塞,或亚历克塞王。拜占廷曾有著名国王亚历克塞一世,于公元1081年至1118年在位,与《宋史》记载的年代相近,亚历克塞可能就是《宋史》中的灭力伊灵改撒。如果《宋史》中的拂菻国王灭力伊灵改撒,与拜占廷国王亚历克塞一世是同一人的话,那么《宋史》所记载的这位亚历克塞一世,其时可能尚未成为拜占廷国王,而仅是处于分裂时期的东罗马拜占廷中一诸侯小国之君。
另外,拉施特在《史集》一书中有“塞尔柱系的散札儿·伊宾·灭里沙”、“塞尔柱王朝的马合谋·…·伊宾·灭里沙”等国王姓名。则《宋史》记载的拂菻国东南的灭力沙,也可能就是《史集》中的灭里沙,应当是指塞尔柱人的国家,也许这里是专指占据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塞尔柱人的诸侯国。而西大食大概是指遍布中西亚地区的穆斯林世界,可能是把当时徒有虚名的阿拨斯王朝,真正的统治者塞尔柱王朝、萨曼王朝以及各穆斯林诸侯国等都包括在了其中。
可以确认,《宋史》记载的拂菻,确实是指东罗马拜占廷帝国。但这个拜占廷从未向中国朝贡过,即从未与中国有过直接往来。这反而旁证了上述的论点:新旧《唐书》所提到的拂菻,并非是指拜占廷。
《明史·外国传七》记载:“拂菻,即汉大秦,桓帝时始通中国。晋及魏皆曰大秦,尝入贡。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数入贡。而《宋史》谓历代未尝朝贡,疑其非大秦也。”
显然,《明史》与《宋史》的记载完全相反。《明史》认为,拂菻自汉朝起,就与中国直接往来了。这一不同的记载表明了这样一个史实:即《明史》和《宋史》所处的时代不同。宋朝时期,是与拜占廷帝国晚期处于同时期,因此把拜占廷记载为拂菻国,具有现实的素材。而当1368年明朝建立时,拜占廷帝国早在1299年以前就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因此有关拂菻的史料,只能翻阅新旧《唐书》来补充了,然而《明史》作者却不清楚新旧《唐书》记载的拂菻,其实并非是指拜占廷,也许还以为《宋史》作者未曾读过新旧《唐书》呢。
其实《宋史·外国传》在拂菻条后的大食条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太宗因问其国,对云:‘与大秦国相邻,为其统属。今本国所管之民才及数千,有都城介山海间。’”此对言的时间是在宋太宗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这个“民才及数千”又被大秦国统属的大食国,显然不可能是当时的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仅可能是阿拉伯诸国之一,或者是某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小国,只是都被统称之为大食而已。《宋史》在这里提到了大秦国,但《宋史》却并未指明这个大秦即前面提到的拂菻。由此可见,《宋史》对大秦和拂菻是很明确地区分为二的,即有一个大秦国,另有一个拂菻国,拂菻并非古大秦,因为古大秦现在还在,仍叫大秦国。
现在清楚了,新旧《唐书》记载的拂菻,又称大秦,但并非是指拜占廷;《宋史》记载的拂菻,确实是指拜占廷,但却不是大秦;而《明史》,则把新旧《唐书》记载的拂菻,与《宋史》记载的拂菻混为一体,经过拜占廷是拂菻,拂菻是大秦,到拜占廷是大秦的演绎,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大秦为古罗马的千古疑案。
再回过来看阿罗憾墓志,阿罗憾作为“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最后是完成使命,“诸国肃清,于今无事”。所谓“诸国肃清”,也就是指西域诸国归顺了唐朝。西域诸国归顺唐朝后,唐朝将西域分为十六都督州府,由安西都护府统辖。《旧唐书·地理志三》记载:“龙朔元年,西域诸国,遣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皆隶安西都护府,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纪之。”在新旧《唐书》中,都记载了西域十六都督州府中有个奇沙州都督府,其下设二州:沛隶州,大秦州。这个大秦州隐含了怎样的内情呢?按《新唐书·地理志七》记载:“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即表明了唐朝西域十六都督州府的这些府、州,基本上就是原来的西域诸国和属部,如波斯国就被设置为波斯都督府。这个大秦州是否就是那个西域大秦国?大秦国是否与“拂林国诸蕃”等西域诸国一样,都被纳入了唐朝版图之中,而成为了唐西域府辖下的众州府之一了呢?如果这是史实的话,那么就可证实大秦国真的是在中亚和西亚一带。而明朝
及以后再也未见大秦国,则大秦国极有可能最后是被征服过中亚和西亚的蒙古人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