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唤起人追求关的无限热情, 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我们却不能
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 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 审美活动 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
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偶发性等特点, 而审美教育则是
有步骤地向受教
一种有意识、 有组织的群体行为, 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订好的目的有计划、 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
第二、 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 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
也就是
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 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 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 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 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生成的过程。 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 作为教育媒介的
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 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
五、美育的特点 [ 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
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1) 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审美时, 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
人的感官享受中, 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
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 美育
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
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读
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具
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 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 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2) 潜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86/ 88
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 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 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
我们总
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
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 能动性。审美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享受,更体现主体的内在追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
觉的追求,并且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六、美育的功能 [ 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 (1) 怡情养性。 (2) 化性起伪。
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
,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 ,是通过怡情
,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
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 自我的人格。
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 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人的精神领域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 育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
充满爱心。 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
即精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
的原则。席勒在 《美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 端,以道制欲有着相似之处。
化性起伪——《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对人的感 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便是美育。 感性生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
从心理上讲, 美育乃是养性的一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
荀子
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
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性”是人生来就有
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 “伪”是在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使人有崇 高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七、美育的目的 [ 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
87/ 88
(1) 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
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 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
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3) 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
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 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 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
核心所在。 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 他才拥有自由, 而当人拥有自由时, 他也才能
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 所谓审美的
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
的个性魅力, 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 在
前者属于审
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
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
美能力的培养, 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
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88/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