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重点掌握景物描写题的做题方法。 【学习过程】
一、考题引领:(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二、知识整合: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自然是小说重要的描写手法。小说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对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考题中所选的微型小说而言,往往融环境描写于情节发展、场面交代,或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情绪的描述之中,讲求“不写之写”,在“没有背景”中见背景。寥寥几笔点染,却透着一种时代氛围或情感氛围。
高考考查环境描写,重点在自然环境描写,命题角度有三个: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特点(技巧)和描写景物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 知识、方法梳理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散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景物特点及技巧等方面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如果有区别的话,区别在于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尊重小说的文本特征,更贴切小说的文体特征来分析、作答。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2.社会环境描写 知识梳理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有: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三、答题方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最好在文中勾画出来。
(2)能熟练掌握描写手法:渲染、烘托、反衬、对比,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描写的观察角度和顺序等。
(3)能熟练掌握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
(4)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判断有何作用,同时,注意题目要求。 (5)分点作答,不遗漏要点。
补充: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审题
环境描写题提问角度、方向较为明确。因为这类题切口较小,只选择一小段文字分析,所以,审题重在审准它所处的文中位置。
(2)答题
①注意思考模式
a.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b.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c.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格等) d.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或深化主题有何作用。 ②规范答题模式
a.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b.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c.人物(烘托,映衬)
→d.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溜索》 答案: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2.(6分)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参考答案】3.(6分)(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4.(6分)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