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支书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大全
【篇一】
一心为民的好支书
xxx,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毕业,xx年任妇女主任,xx年任村委委员,xx年任计生主任,当选为村支书记、村务负责人。现任米心镇岳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务负责人。该村位于米心镇东北面,全村共户、口人,是一个山区村。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她用开阔的思路带领群众逐步走向富裕;他用那无私的情怀给每一名需要关心的群众带来温暖和慰籍。坚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持续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村是一个山区纯农业村,各方面优势不明显,群众增收缓慢。上任之后,xxx同志经过和村干部、群众多方探讨,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新引来了外地客商,带动了经济发展。引进了重庆巴南区种植大棚蔬菜一户(沈永建),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同时引进养鸭大户一户,养殖规模在15000只以上,带动本村养鸭户一户,养殖规模在3000只左右;产业结构正在稳步调整中。
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村地处潼南最北端米心镇。距离遂宁市仅有35公里的路程。以前道路崎岖,坑洼不平,村民外出十分不方便。xxx同志借上级村村通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全村原9个社水泥路面已通7个社,碎石路面通达每个院子;2010年,在县财政局结穷亲活动过程中,使2个组(原3个社)百分之七十的农户1.2米宽的水泥路面通到了院坝;道路硬化后,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彻底解决了这一带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通路那天,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感谢蒋书记为他们解决了20多
年没能解决的难题。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艰苦。xxx同志始终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近年来,新建、维修生产路1000余米,建堤灌站一座,自来水厂一座,国家投资180万元,此刻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的投入,有力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截止目前,全村4个组80%的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全村有线电视覆盖率到达90%以上;
三是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谋利益。xxx同志是一名老支书,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先公后私,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群众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的脚步遍布了村的每一片土地。做事公正、公平、公开,群众都很满意。每当村里的群众、老人在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他们的蒋书记,逢年过节的时候、生活有困难的时候,xxx同志都能出此刻五保老人、烈军属、病灾群众的家里,送钱送物,帮忙解决生活困难,带来党和政府的温暖,老人们都说:“国应真是我们的好支书阿!”
xxx同志就是这样,扎根山村、默默奉献,他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是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这,就是我们的蒋支书。我们的好支书!
【篇二】
xxx,男,观化乡村人,出生于1969年8月,大专学历,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曾获得区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支部书记、区“五型书记”等荣誉称号。在同志带领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化乡村,位于观化乡西边的飞龙关外,是区的边远山区,丝绸之路贯穿其间,东至飞龙关,南接县,西抵高桥关,北眺。辖4个村民小组,104户农户,300人。昔日的村是一个行路难、用电难、收视难等众多问题缠身的落后村,是一个人心涣散群众矛盾多的问题村……,但近几年来,村在观化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出门就能够坐车,改变了几十、上百年来肩挑背磨的现状,改变了“两耳不闻山外事,一生只耕门前山”的历史。至2013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6607余元,平均每年人均增收356元。农民收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穷则思变
村支部在同志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村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村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发展林竹业、畜牧业及山木药材;大力改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一年有新发展,三年有新发展,五年有新突破。
二、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至2008年底,村支部、村委认真按照本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观念的贫穷是最大的贫穷,思想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在张书记的带领下,两委在促进小农意识转变上狠下功夫,会同乡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利用村民会、户长会等形式鼓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头敢想、敢试、敢干,让群众明白了发展是执政兴国、富村的第一要务,脚踏实地、因地制宜,让当地村民放弃“等、靠、要”思想,树立“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理念,主动谋发展。
1、认真宣传退耕还林政策,确保退耕“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全村高标准退耕还林430亩,栽竹1000余亩,造林上千亩。
2、认真发展畜牧业。村支部加强与信用部门的沟通联系,近三年,观化信用社为村90%左右的农户带给贷款200余次,金额近百万元,解决了农户依靠科技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且资金回收良好,并被评为“信用村”。改变了过去全村在信用社仅有500元信用贷款还难以收回,群众害怕投入的窘状。透过努力,全村已发展养羊大户10余户,羊600余只,肉牛100余头,牲猪800余头,并涌现了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3户,发展兔子上千只,小家禽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有数户养殖大户。到目前,村户平1头牛、8头猪、6只羊、10只鸡、10只兔,畜牧业发展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群众戏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牛羊。”
3、大力发展药材。以鸿林集团为龙头,超多发展黄柏基地。几年来,张书记在“飞龙关、大火地”等地带头成片栽植黄柏,全村栽植黄柏3000余亩近百万株,户平拥有黄柏30亩、上万株,现普遍长势良好,假以时日,每株黄柏以30元计算收入,户平将增收3万余元,那时村的黄柏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千元增收工程”。
4、以短养长抓增收。去今两年,村支部带领群众利用黄柏地内大搞增、间、套种,全村增种油菜400余亩,收入10万余元。增种玉米700余亩,增产25万斤,增收15万元,仅这两项全村就增收25万元,实现人均增收。
三.带领全村群众新修村道,打破发展瓶颈
村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十分落后,村民有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生活条件难以改善。为了改善这一面貌,张书记组织党员、干部及部分群众外出参观李坝八角村,学习晏场“火烧坡精神”,透过用心争取,村农村公路通达得以在年立项实施。村两委抓住机遇,带领广大群
众克服各种困难,加宽原村道3.5公里,新修村道两条共4.7公里,贯穿了全村境内村道,极大地改善了村交通条件,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转变观念,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群众增收
在村支部的号召下,去年仅300余人的村到省外务工的就有30余人,县外务工的就有40余人,县内务工的有20余人。他们出去不仅仅带回了金钱,更重要的是带回了新的观点、新的发展理念。过去常见到的村民农闲时玩麻将,此刻不见了。如今的人真忙起来了,有的在山西办矿,有的在买房,有的在办厂,有的买了车搞运输成天忙。
五、勇挑重担,全力搞好灾后恢复重建
在“4.20”抗震救灾中,冲锋在前,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安置帐篷,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了解受灾状况,个人为灾区捐款2000元,资助本村4组孤儿高新月在名山读小学。在灾后恢复重建期,发扬5+2,白加黑精神,带领全村百姓全力建设“茶马驿站”新村,为新发展谋出路,致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新村。
【篇三】
女,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镇党支部书记、村务负责人。一心为民好支书,同志1976高中毕业,1994年任妇女主任,1996年任村委委员,1998年任计生主任,当选为村支书记、村务负责人。村位于222省道以西,全村共196户、559口人,是一个山区村。以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
社会持续了良好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