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3《遗传密码的破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 (2)遗传密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训练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2)通过再现科学史,培养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总结遗传密码的特点,提高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再现科学史,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态度。 (2)感受科学知识发现过程的艰辛和漫长,理解科学的本质。 (3)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假说-演绎”的重要作用, 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

(2)教学难点:遗传密码阅读方式的实验证据,无细胞系统破译遗传密码的实验设计。

教学策略和手段

运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采用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体验探究与自主构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 复习旧知识:

DNA结构特点及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环节一

DNA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碱基编码氨基酸

环节二

几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

结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是非重叠阅读

资料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环节三

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结论: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

1

资料3 大肠杆菌T4噬菌体的移码突变实验

结论:用实证验证了三联体假说。

环节四 哪几个碱基决定某一种氨基酸? 环节四 资料4尼伦伯格和马太的大肠杆菌实验

课后作业 分析尼伦伯格“微型mRNA”的背景资料,设计实验

小组合作,设计对照组,提升认识

分析第一个密码子发现的方法,体会探索实验中的巧妙设计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引入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通过复习、类比,展现矛盾,引入新课。 复习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回顾双螺旋结构,子模型,回顾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1944年薛定谔曾大胆地预言,染色体明确遗传信息是什么,遗传信息沿着是由一些同分异构的单体分子连续所组成。DNA→RNA→蛋白质这些同分异构单体就像莫尔斯电码的两个符号:“· ”、“—”,通过排列组合来储存遗传信息。 背景资料 1955年Brachet(布拉什)首次用实验证思考: 1、细胞核内的DNA如何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 2、对于mRNA上的碱基序列转化为蛋白质中相应氨基酸排列次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的途径传递。 确定“碱基编码氨基酸”,并具体编码提出问题。 环节一 碱基编码蛋白质 实了蛋白质的合成是依赖于RNA。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假说,揭示了DNA→RNA→蛋白质的信息传递途径。 环节二 几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

资料1:mRNA只有4种碱基,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4种碱基是怎么决定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呢?= 1954年,美籍俄裔理论物理学伽莫夫应用1

通过排列组合计算,明确:当3个以上的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时,4种碱基 引导结合数学方法解决生物

排列组合计算来研究遗传密码。提出遗传密码的三联体假说。 资料2 大肠杆菌T4噬菌体的移码突变实验 1961年,克里克与布伦纳合作,利用大肠杆菌的野生型T4噬菌体作实验。用丫啶类药物处理野生型噬菌体,在此噬菌体DNA发生缺失1个、2个、3个或插入1个 环节三 、2个、3个核苷酸的各种突变类型。 实验结果: 1.缺失一个核苷酸时,在K菌株上不生长才够决定20种氨基酸 写出不同的突变对于mRNA的影响。 当插入一个核苷酸时: 当插入两个核苷酸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移码突变所引起的蛋白质结构差异,并 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环节三 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插入一个核苷酸时,在K菌株上不生长。 时: 2.缺失两个核苷酸时,在K菌株上不生长当插入三个核苷酸;插入两个核苷酸时,在K菌株上不生长。 时: 3.缺失三个核苷酸时,在K菌株上生长(拟野生型);插入三个核苷酸时,在K菌株上生长(拟野生型)。 ABC ABC ABC ABC ABC…… +1 ABC AXB CAB CAB CAB…… +2 ABC AXB CXA BCA BCA…… +3 ABC AXB CXA BXC ABC…… +1和+2自插入点后,每个氨基酸都发生了总结:增加或减少 结合数学几个核苷酸对编码的蛋白质影响最小。 的思想,从实验角度验证“密码子的三联体特性”。 能够通过资料提供的信息,依变化,+3,只改变了插入点之间的3个氨基 酸,其余不变,相对影响较小。 资料3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1957年英格兰姆阐明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子机制。由于正常人血红蛋白基因产生了碱基替换突变,T取代了A,导致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上第六个氨基酸谷氨酸被缬 写出转录合成的mRNA碱基序列。 思考:如果按照不同的遗传密码阅读方式,分别改变几 1

氨酸取代。 正常 转 录 模板链→ …GGACATCTC… 异常 转 录 环节四 哪几个碱基决定某一种氨基酸? 提示 1955年,科学家奥巧阿发现了多聚核苷酸磷酸化酶。它能在试管中催化合成RNA,而不需要DNA作为模板。 资料4 1961年,美国两位年轻的生化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利用大肠杆菌的破碎细胞 …CCTGTAGAG… 模板链→ …GGACTTCTC… …CCTGAAGAG… 个氨基酸。 总结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 靠学案的问题提示,总结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等问题。 ◎结合之前的知识,领悟实验设计的意图: 通过问题串,明确这是一个体外合成 通过提示,让那个学生了解当时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的技术手段;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意图。 体会科学家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面临困难时,如何摸索、如何解决,提溶液,建立利用人工合成的RNA在试管合多肽(模拟体内翻成多肽链的实验系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实验步骤:20支试管中均加入除去DNA和mRNA的破碎细胞溶液(也称为无细胞系统译)的过程,可解决问题1、2: 添加的氨基酸——原料;多聚尿嘧啶核苷)、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UUU…酸——模板;无细…),并分别加入一种氨基酸。 组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 … 1 2 3 … 20 思考: 胞系统为翻译提供了酶、核糖体、转运RNA,合成需要的ATP需另行添加。 ◎通过问题3-5,进一步探索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通过除去破碎细胞溶液谷氨酸 1.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中存在的DNA和2.除了添加的氨基酸和多聚尿嘧啶核苷酸mRNA保证翻译模外,无细胞系统为合成多肽链提供了哪些条

1

板的唯一性;由于

件? 3.为什么要除去破碎细胞溶液中存在的DNA和mRNA? 4.如果是你是尼伦伯格同期的科学家,你觉得是否要设计对照实验,如何设计? 5.破碎的细胞溶液中有氨基酸吗?如果有,是否会影响尼伦伯格和马太设计的实验结果? 6.通过这种方法还破译哪些遗传密码? 密码子不可能全都由相同的3个核苷mRNA不能用常规办法去除,若有对照试验,可将mRNA的影响排除 ;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明确原料的来源。 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酸构成,在1个密码子中可以是2种或3种 不同的核苷酸的任意顺序,怎样才能知道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呢? 根据资料4的结论及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设计实验材料和实验思路课后作业 资料5 尼伦伯格“微型mRNA”的实验 1964年,尼伦伯格发现无细胞系统中,特殊的三核苷酸(即长度为3个碱基的RNA,如AGG)能够促使特殊的氨酰tRNA与核糖体结合,如加入三核苷酸UUU促进苯丙。 氨酸tRNA与核糖体结合,加入三核苷酸AAA促进赖氨酸tRNA与核糖体结合。 补充知识点:氨酰tRNA和核糖体会结合成体积较大的复合体,当使用硝酸纤维膜过滤式,会留在膜上 总结 遗传密码破译的历程

1

体会探索过程中科学家的大胆尝试、方法改进、思路更新。 体验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感受科学知识发现过程的艰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教学设计

4.3《遗传密码的破译》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2)遗传密码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训练学生科学推理能力。(2)通过再现科学史,培养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总结遗传密码的特点,提高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能力。3.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yjc89okp11qw0b8cvba7dd7d92wae01as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