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了黄先敏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以后,谈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周长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用了两个活动。
(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黄老师应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爬的动画情节,生动、形象、有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揭示周长的概念,但这个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 。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紧接着,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哪儿开始摸,沿着什么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变换起点和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的周长,但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周长的概念。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定义就在他们具体的动手过程中进行了理解,并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二、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即周长的测量。
这时,老师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学生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或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有的独立完成,有的与同学合作完成。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而测量人的腰围。
三、变换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生已基本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了几
个变换性的题目,在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和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巩固深化的必然要求。
北师大版《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_教学设计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