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2分)
1.强电解质CaCl2的摩尔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 )
??2?????2??? A.?m(CaCl2)??m(Ca)??m(Cl) B.?m(CaCl2)?0.5?m(Ca)??m(Cl)
??2?????2????(CaCl)??(Ca)?2?(Cl)?(CaCl)?2[?(Ca)??(Cl)] 2mm2mmC.m D.m2.强电解质CaCl2的水溶液,其离子平均活度??与电解质活度?B之间的关系为
( )
31/21/3?????????????B?B?B?B A. B. C. D.
3.在不可逆电极过程中,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 ( )
A.阴极电势变低,阳极电势变高 B. 电池的电动势降低 C.电解池耗电能增加 D. 以上说法都对 4.某电池反应为2Hg(l)?O2(g)?2H2O(l)?2Hg2??4OH?,当电池反应达平衡
时,电池的电动势E必然是 ( ) A. E?0 B. E?E? C. E?0 D. E?0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B.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是基元反应 C. 不同反应若具有相同的级数形式,一定具有相同的反应机理 D. 反应级数不一定是简单正整数
6.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2A?B,在动力学研究中表明该反应为 ( )
A. 二级反应 B. 基元反应 C. 双分子反应 D. 以上都无法确定 7.设理想气体反应体系A?P的速率方程为rc?kccA,若用分压表示浓度,速率方程可写为rP?kPPA,式中kc与kP的关系为 ( ) A. kc?kP B. kc?kP?RT C. kP?kc?RT D. kc?1/kP 8.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 B.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 C.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平衡,提高了转化率 D. 催化剂同时加快正向与逆向反应
9.一定温度、压力下,将1克液体水分散成半径为10 -9米的小水滴,经过此变
化后,以下性质保持不变的是 ( ) A. 总表面能 B. 表面张力 C. 比表面积 D. 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10.硅胶吸水后其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将 ( ) A. 降低 B. 升高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1.在水中加入肥皂液后,将发生 ( )
A. d?/d??0 正吸附 B. d?/d??0 负吸附 C. d?/d??0 正吸附 D. d?/d??0 负吸附
12.将少量的KI溶液加入AgNO3溶液中制得AgI溶胶,下列电解质聚沉能力最
强的是 ( ) A. NaCl B. FeCl3 C. MgSO4 D. K3PO4
13.下列各分散体系中丁铎尔(Tyndall)效应最强的是 ( )
A. 食盐水溶液 B. 大分子溶液 C. 空气 D. Fe(OH)3溶胶
??G(AgCl)的是 ( )fm14.下列电池中能测定AgCl的
A. Ag(s)|AgCl(s)|KCl(aq)|Cl2(p?),Pt B. Ag(s)|Ag+||Cl-|Cl2(g),Pt C. Ag(s)|Ag+||Cl-| AgCl(s)| Ag(s) D. Ag(s)|AgCl(s)| Cl-|| Ag+| Ag(s) 15.乳状液属于 ( ) A. 分子分散体系 B. 胶体分散体系 C. 粗分散体系 D. 憎液溶胶 16.兰缪尔(Langmuir)吸附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 ( ) A. 气体处于低压下 B. 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 C.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D. 吸附是放热的
17.电池在恒温、恒压下可逆放电1F与以一定的电压放电1F,二者相比不同的
是 ( ) A. 电池反应的?rUm B. 电池反应的?rHm C. 与环境交换的热Q D. 电池反应的?rGm
18.一定T、P下可以发生?G?0的反应是 ( )
A. 原电池中的反应 B. 光化学反应 C. 催化反应 D. 溶液中的反应 19.胶体体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 布朗运动 B. 胶粒表面的扩散双电层 C. 溶剂化层的作用 D. 胶体为微多相体系
20.某光化学反应A + h?? A*, 其速率与 ( )
A. A的浓度有关 B. A的浓度无关 C. A的浓度和h?有关 D. 不确定
21.实验活化能Ea、临界能Ec和0K时的能量差E0,三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的
条件是 ( ) A. 基态振动频率很高 B. Ec很小 C. 温度很低 D. 基元反应 22.BET吸附等温式中Vm为 ( ) A. 饱和吸附量 B. 平衡吸附量 C. 铺满第一层的吸附量 D. 总吸附量
二、简答题(16分)
1、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毛细凝聚现象。
答:由开尔文公式可知,相同温度下凹液面上方液体的蒸气压小于平液面,因此对平液面没有达到饱和时,对凹液面已经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蒸气将在毛细管中凝聚,例如硅胶吸水就是水对硅胶润湿由于毛细凝聚所至。 B (1) E1
2、平行反应 A B为产物,C为副产物,
C (2) E2
已知活化能E1>E2,怎样改变温度对反应(1)有利?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答:升高温度有利。还可采用加入适当催化剂的方法增加目的产物B的量。 3、使溶胶聚沉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加入电解质;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加入少量的高分子溶液;
升温等方法。
一、选择题(22分)
1.强电解质CaCl2的摩尔电导率与其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的关系是 ( )
??2?????2????(CaCl)??(Ca)??(Cl)?(CaCl)?0.5?(Ca)??(Cl) 2mm2mm A.m B.m??2?????2????(CaCl)??(Ca)?2?(Cl)?(CaCl)?2[?(Ca)??(Cl)] m2mmm2mmC. D.
2.强电解质CaCl2的水溶液,其离子平均活度??与电解质活度?B之间的关系为
( )
31/21/3A. ????B B. ????B C. ????B D. ????B
3.在不可逆电极过程中,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 ( )
A.阴极电势变低,阳极电势变高 B. 电池的电动势降低 C.电解池耗电能增加 D. 以上说法都对
2??2Hg(l)?O(g)?2HO(l)?2Hg?4OH224.某电池反应为,当电池反应达平衡
时,电池的电动势E必然是 ( ) A. E?0 B. E?E? C. E?0 D. E?0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B.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是基元反应 C. 不同反应若具有相同的级数形式,一定具有相同的反应机理 D. 反应级数不一定是简单正整数
6.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2A?B,在动力学研究中表明该反应为 ( )
B. 二级反应 B. 基元反应 C. 双分子反应 D. 以上都无法确定 7.设理想气体反应体系A?P的速率方程为rc?kccA,若用分压表示浓度,速率方程可写为rP?kPPA,式中kc与kP的关系为 ( ) A. kc?kP B. kc?kP?RT C. kP?kc?RT D. kc?1/kP 8.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 B.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 D.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平衡,提高了转化率 D. 催化剂同时加快正向与逆向反应
9.一定温度、压力下,将1克液体水分散成半径为10 -9米的小水滴,经过此变化后,以下性质保持不变的是 ( ) A. 总表面能 B. 表面张力 C. 比表面积 D. 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10.硅胶吸水后其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将 ( ) A. 降低 B. 升高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1.在水中加入肥皂液后,将发生 ( )
A. d?/d??0 正吸附 B. d?/d??0 负吸附
C. d?/d??0 正吸附 D. d?/d??0 负吸附
12.将少量的KI溶液加入AgNO3溶液中制得AgI溶胶,下列电解质聚沉能力最
强的是 ( ) A. NaCl B. FeCl3 C. MgSO4 D. K3PO4
13.下列各分散体系中丁铎尔(Tyndall)效应最强的是 ( )
A. 食盐水溶液 B. 大分子溶液 C. 空气 D. Fe(OH)3溶胶
??G(AgCl)的是 ( )fm14.下列电池中能测定AgCl的
A. Ag(s)|AgCl(s)|KCl(aq)|Cl2(p?),Pt B. Ag(s)|Ag+||Cl-|Cl2(g),Pt C. Ag(s)|Ag+||Cl-| AgCl(s)| Ag(s) D. Ag(s)|AgCl(s)| Cl-|| Ag+| Ag(s) 15.乳状液属于 ( ) A. 分子分散体系 B. 胶体分散体系 C. 粗分散体系 D. 憎液溶胶 16.兰缪尔(Langmuir)吸附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 ( ) A. 气体处于低压下 B. 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 C.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D. 吸附是放热的
21.电池在恒温、恒压下可逆放电1F与以一定的电压放电1F,二者相比不同的
是 ( ) A. 电池反应的?rUm B. 电池反应的?rHm C. 与环境交换的热Q D. 电池反应的?rGm
22.一定T、P下可以发生?G?0的反应是 ( )
A. 原电池中的反应 B. 光化学反应 C. 催化反应 D. 溶液中的反应 23.胶体体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是 ( )
A. 布朗运动 B. 胶粒表面的扩散双电层 C. 溶剂化层的作用 D. 胶体为微多相体系
24.某光化学反应A + h?? A*, 其速率与 ( )
A. A的浓度有关 B. A的浓度无关 C. A的浓度和h?有关 D. 不确定
21.实验活化能Ea、临界能Ec和0K时的能量差E0,三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的
条件是 ( ) A. 基态振动频率很高 B. Ec很小 C. 温度很低 D. 基元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