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解读新课标
整体把握课程 抓住数学本质 发展核心素养 ——访普通高中数学课标修订组负责人王尚志
问:促进每个学生终身发展,数学课程承担着怎样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王尚志: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常常需要对网络、文本、声音、图像等反映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使数学的研究领域与应用领域得到极大拓展。
学生的终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而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学生的终身发展还离不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数学课程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课程目标设置中,把“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称“ 四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作为课程目标。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践能力的表现。我们把“数学建模、数据分析”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把“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一条贯穿课程始终的内容主线;在评价考试建议中,要求保证“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通过这一系列具体措施,让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实实在在落在数学课程中。
数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
学习的能力;数学能帮助学生探寻事物的变化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此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还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数学教学中不仅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应用,这是学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 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如何凝练出来的?请您从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角度谈谈。
王尚志:中国课程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过程。数学课程体现得尤为明显,1963年5月出版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在课程目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数学三大能力,即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把三大能力拓展为五大能力,即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增加了抽象概括和数据处理能力。修订组研究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关于“能力”“素养”的内涵,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课程发展,这次提出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是又一次拓展,它们涵盖了实验稿提出的五大能力,增加了数学建模,同时把“能力”内涵进行了拓展,强调了“思维品质”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有怎样的关系?
王尚志:课程目标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其次,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进而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这两个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能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简称“三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三会”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通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希望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
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看出,在整个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中心地位。
问: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修订后的标准在课程结构上,特别是选修部分做了哪些具体设计?
王尚志:高中课程设置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种课程类型,突出了普通高中课程具有选择性的基本特征。实验稿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内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选择性与大学教育脱节、没有评价机制、没有发挥选择性应有的作用等。
新标准重新思考了选修课程的课程定位、设置原则、课程结构,把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
A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数理类学生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经济、社会类和部分理工类学生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人文类学生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供有志于学习体育、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类学生等选择的课程;E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也可以是社会团体为中学生开发的课程。包括拓展视野、日常生活、地方特色的数学课程,还包括大学数学的先修课程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问:和实验稿相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不再强化模块化的内容结构,请问是如何考虑的?
王尚志:实验稿的课程内容采取了模块化的内容结构,这种设置没能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规律。修订组认真地分析了国内外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分析了大学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程内容,结合本次修订的核心思想——“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数学课程。
在新标准中,我们采用了“主线-主题-核心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设置了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并把四条主线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