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旅情怀 ——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的笔法伸张而有力,语言豪迈中而略带着凄苦。我随着先生的思绪漫游文化古迹繁华的过往,感受它们清冷的现今。先生的阅历与修养让我无比钦佩,正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他的美文,它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慨万千。
先生以踏过的每一弯河流,每一寸土地为主线,娓娓道来。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他曾如许多文化学者那样深深感叹,那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去甚远。而先生的文章总夹杂着复杂的口气,多重的情感和对文化深远的思索。
中国的古老文明曾在古代创造出盛世繁荣,人们为保住曾有的昌盛而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不引人注目的牌坊、藏书楼也沉淀着文化的印记。可世事难存,岁月总是逆人而行,人们想存下的事物在时光的冲刷下流失许多,但也有些是人为。那些留不住的,很多学者想哀伤地挽回,他们痛心地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中难以自拔。而先生的文章让我明白,我们应正视过往与现今,只有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方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下自己的车辙印。
余秋雨先生在旅途中试图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并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文化情怀。他不同与一般人那样为了放松、猎奇去旅行。他每去一处古迹前都会翻阅海量文籍、史料来深入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再携心中所悟与所惑去实地考察,感受它们沧桑的气息,聆听它们无声的低吟浅唱,来印证所想。对于许多历史过于悠久的事物,书中记载不一定完全正确,而当我们以像先生那样的求实态度和实践精神对待它们、聆听它们时,或许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先生不愿去找旅行社,他认为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的旅途是一场感受凄迷的历史的“苦旅”。当他浪迹天涯海角,一站又一站地寻访人文山水、大漠戈壁,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伴随着一个个极盛尽衰的古迹的感想,可真谓之“文化苦旅”。
先生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的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正是这样的创作愿望,才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伤的氛围,从而引导我们走进对历史不断的深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