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壮锦审美艺术及保护开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m

广 西 教 育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函授本科班

论文类别 中文 论文题目 试论八桂壮锦审美艺术及其保护开发 论文作者 肖 蔚 (学号:070111C01055) 指导老师 覃守达 成 绩

2009年11月15日

论 文 提 纲 说起壮族,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歌仙刘三姐的歌,想起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锦)这一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只是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府南宁的举办,壮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推出,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撩起,让世人开始注目。 一、壮锦的艺术探源 壮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经过了一个不断改进、完善与创新过程。它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随着壮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传承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创新。壮锦精巧的编织工艺,绚丽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内涵丰富深刻的图案,是壮族妇女心灵手巧和富于创造的结晶,凝聚着壮族妇女的聪明智慧和深厚情感,铭刻着壮族历史发展的印记,储存着壮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与历史记忆,反映了壮族妇女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二、壮锦的审美艺术 壮锦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壮锦的审美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内涵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图案审美艺术为主的,这种特征是以朴素明快的图案审美艺术表现出来的。 三、壮锦艺术的保护 壮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织锦的一个杰出代表,是中国织锦工业的精华,和其他锦种一样,它的发展也走过许多弯路,甚至一度有绝迹的趋势。一切的保护措施都是为了振兴壮民族织锦,保护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壮锦艺术的开发利用 把对壮锦的研究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在开发其经济价值、让当地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本民族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实施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激发民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自愿地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一些处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和人文景观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壮锦是壮族先民用心血织成的一朵艺术奇葩,但愿后人的精心呵护和灌溉,可以让它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美丽。总而言之,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壮民族这一古老的编织工艺又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再现昔日的辉煌。 备注:本表一式两份,一份学院存,一份自存。

试 论 壮 锦 审 美 艺 术 及 其 保 护 开 发

班别:07级中文系函授本科 学号:070111C01055 姓名:肖蔚

内容摘要:壮锦审美艺术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经历很长时间后,

到了明、清两代,是壮锦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既有很高的审美艺术。壮锦审美艺术形式于内涵是:以图案审美艺术为主,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寓意。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何对壮锦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人类这一频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如何开发壮锦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壮锦;审美艺术;保护;开发

说起壮族,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歌仙刘三姐的歌,想起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锦)这一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只是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府南宁的举办,壮锦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推出,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撩起,让世人开始注目。然而,壮锦艺术与其它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一样,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无度的旅游开发,导致壮锦的文化与传统的丧失;民间艺人老龄化,生存状态艰难,传承乏人;织锦的原料、设计、制作、销售渠道不畅,缺少市场竞争力;宣传推广乏力,消费群日减……如何规避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对古老民间文化的不断冲击,使中华民族文化的领地不被湮灭,对活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壮锦的审美文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壮锦审美艺术的探源

壮族的织锦是由织布发展而来,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那个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纺轮来看,壮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和掌握了简单原始的纺织技术,利用野生植物纤维来纺纱、织网、捕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地区的纺织技术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武鸣县马头乡等战国墓中发现了一块包裹铜剑的麻布,应是迄今壮族地区发现最早的布。该布洁白有光泽,较轻柔,与现代编织的麻布没有多大差异。到了秦汉时期,壮族的麻织技术不但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丝织业与印染业也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西汉墓出土的木牍记载以及许多陪葬物品来看,当时的麻织品和丝织品已经相当丰富,皆为平纹纺织,工艺相当细腻先进,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一时期在贵县、合浦等地的汉墓中还出土了三眼和四眼的作坊灶,其上尚置有釜、锅以及有人做染布动作的模型,反映了当时壮族的印染技

术已经开始应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印染技术的问世推动了纺织工艺的进步,从贵县罗泊湾汉墓7号殉葬棺内发现的数量相当的黑地橘红回纹锦残片来看,壮族先民的骆越人,在西汉时期已经可以将染成红色的丝线和黑色的麻线混纺成接近壮锦的彩布。南朝时,又在原来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将麻线改为棉线与丝绒混纺织出的彩布更加牢实、美观、耐用,曾受到当时广大西北游牧民的青睐。到了唐宋时期,壮族民间的纺织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各种麻、棉、丝以及混纺、有提花的织品,种类繁多,享誉中原,其中以“花練”、“白锬”最为著名。左、右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能用苎布织一种有花纹的“花綀”。据专家研究,当时普遍流行于市,并具有提花的“锬”,已经具有壮锦的特点,标志着壮锦的诞生。故当时的朝廷在四川设“蜀锦院”,还曾将广西的棉织锦移植于该地,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再运到西北与游牧民换马匹等,以供军队使用。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献古籍,不乏有关壮锦的记载,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说:“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锬。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桂海虞衡志》、《太平寰宇记》等也有类似的记载。

明、清两代,是壮锦发展的鼎盛时期,民间织锦、用锦极为普遍,编织工艺越来越精湛,品种日益增多,图案花纹日趋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色彩搭配更为合理,不仅深受广大壮族民众的喜爱,同时也为达官贵人所青睐。《柳州府志》中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彩绒杂以织,如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则觉粗粝,壮人贵之”。乾隆《庆远府志》中写到“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随着民间织锦工艺的发展,壮锦的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光绪《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土锦以丝杂锦织之,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海图波涛,天吴紫凤也。”①。壮锦织品厚重,色彩悦目,图案绚丽,精致美观。充满了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尤其在明万历年间,织有龙、凤图纹的壮锦被选为朝廷的贡品,且位居众多贡品之首,一时间身价百倍,其影响远播神州各地。清人沈日霖在《粤西琐记》中说道:“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烂然……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反映了壮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以至于从清代以后至今,还成为了壮族女子懂事后所操持或必修的“妇工”,成为衡量一位妇女心灵手巧的标志,同时还衍生为姑娘们成年后赶歌圩时,以自己编织的壮锦头巾、背袋等作为定情之物送给意中人的民风民俗习惯。壮锦图案别致、色彩绚丽,质地结实,不仅是壮族群众馈赠亲友的高贵礼品,也是恋人之间的珍贵信物。织锦曾经是壮族山区女子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对山歌、抛绣球、定婚结婚、生儿育女......她们将心中的情和爱,一针一线,一经一纬的织进为自己做的嫁妆、为爱人做的绣球、为娃崽做的背带、为亲人做的盖被,千梭万梭,编织着思念和爱

意,憧憬与希望。这些都符合人们饰品鉴赏、収藏、馈赠的更高追求。

二、 壮锦的审美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内涵

壮锦审美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图案审美艺术为主的,这种特征是以朴素明快的图案审美艺术表现出来的。关于壮锦的由来,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生动神奇的故事。流传于宜山、柳州一带的《一幅壮锦》的故事叙述说:古时候,一位以织锦为生的老妇,用五彩丝线精心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壮锦。这幅壮锦忽然被大风卷走,老妇叫3个儿子去把它找回来。老大和老二都怕艰苦,拿仙人给的金子到城里享乐去了;老三却在仙人的帮助下,历尽艰难险阻,最终找到了仙境太阳山顶,见仙女们正在学织自己母亲的那幅壮锦,于是趁深夜仙女们回房睡觉,把壮锦取了回来。最后,这幅壮锦幻化成了现实,锦上那位仙女的绣像也变成了一位美丽的红衣姑娘,并与老三结为夫妻,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寄托着古代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赞颂为实现这美好理想而进行的艰苦劳动和斗争这个神话故事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劳动人民在织锦的艺术创造中,渗透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壮锦来自于壮族民间,从构思到完成全凭编织者心灵手巧、自行设计、即兴发挥,只有腹稿,没有样图。设计理念及灵感全然源自于本民族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对大自然审美的偏爱与理解。壮锦的图案构成要求适应织锦工艺的特点、生产壮锦的工艺制约反过来又使壮锦图案有了特有的形式美感。构图时,一般多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对称、开方、团花、散点等结构的编织方法,将单个的几何图案连接起来,组成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这种图案清晰、明快、排列整齐有序,有高度图案化的效果。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织饰或绣饰各种动植物图形,形成一种多层次立体的复合图案。这种图案层次分明、色调明暗相间、立体感强,给人有如浮雕般的视觉效果。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的意象之美。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由于受经纬交织工艺的局限,壮锦图案中难以表现像刺绣工艺中变化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以几何纹样居多。也恰是因为这种限制,更激发了织锦艺人的创作灵感,他们将大自然及生活中的元素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变形、抽象提炼处理,那看似笨拙却畅神达意的图案与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形神兼备、高度凝练,比自然物象更有意味,更自由,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常见的有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壮锦多用大红、杏黄、翠绿或纯白作底色,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壮锦审美艺术及保护开发

m广西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函授本科班论文类别中文论文题目试论八桂壮锦审美艺术及其保护开发论文作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ya6e1icem570pk9t8239nplx1m5bx00am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