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B卷(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卷 全国卷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

1.(2013·课标Ⅱ,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 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会扩大,则要根据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

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4·课标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2~4题。

年份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 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2009 1 1 1 1 1 1 2010 1.00 1.18 1.09 1.47 1.01 1.21 2011 1.00 1.20 1.10 1.55 0.99 1.29 2012 1.00 1.21 1.12 1.52 0.98 1.42 2013 1.00 1.23 1.11 1.53 0.97 1.58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第2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第3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B项错误。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本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第4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 答案 2.A 3.D 4.D

5.(2016·新课标全国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B卷(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卷全国卷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1.(2013·课标Ⅱ,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y59u1wy7h99g5n13tny9pg7z7hdod00tf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