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仔猪肠道损伤修复营养调控及其机制和应用
徐子伟
(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10021)
摘 要:仔猪早期断奶是现代养猪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但断奶应激又导致仔猪出现早期断奶综合征,尤其是肠道损伤。肠道正常的功能依赖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的完整性来维持。断奶应激会导致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结构改变、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黏液层厚度下降、肠道pH升高、免疫抑制、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等,甚至造成肠道功能的继发性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肠道损伤修复及其营养调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直接或间接调控因子主要包括:1)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等。本文介绍了本团队制备的pGLP-2长效化产物对降低仔猪肠道炎性反应,提高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2)微生态调控剂。包括益生菌制剂和抗菌肽。猪饲粮中常用益生菌有屎肠球菌、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乳球菌、酵母菌等。已报道用于仔猪饲粮的抗菌肽主要有天蚕素、防御素、抗菌肽buforin Ⅱ、抗菌肽P5及复合肽等。3)营养代调控剂。报道较多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谷氨酰胺及其替代品α-酮戊二酸、L-精氨酸、N-乙酰半胱氨酸等。研究较多的其他调控剂还有短链脂肪酸、壳聚糖、植物多糖、锌和硒等。本文对上述各类损伤修复调控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断奶仔猪;肠道;损伤修复;多肽类生长因子;微生态调控剂;营养代调控剂 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现代养猪业中,仔猪早期断奶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和减少母-仔猪疾病传播的技术措施。但断奶应激则又导致仔猪出现早期断奶综合征,首当其冲的是仔猪肠道损伤。因此,肠道损伤修复及其营养调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肠道正常的功能依赖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这三大屏障的完整性来维持。断奶应激会导致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表现为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结构改变、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免疫抑制、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等。直接或间接调控仔猪肠道营养、生长发育与促进肠道损伤修复的因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多肽类生长因子、微生态调控制剂和营养代调节剂等。本文在分析仔猪断奶导致的肠道损伤问题基础上,对相关的各类损伤修复调控因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Word文档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1 仔猪断奶导致的肠道损伤 1.1 仔猪肠道屏障及其损伤 1.1.1 肠黏膜上皮屏障损伤
肠道黏膜位于肠道最外层,直接与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接触,是机体阻止肠腔细菌入侵和毒素吸收的重要屏障。肠黏膜上皮屏障分为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1)物理屏障。主要指健康完整的肠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1]。仔猪断奶后,肠道物理屏障发生变化,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改变。表现为黏膜萎缩、绒毛变短、隐窝加深、吸收能力下降[2],多数研究认为这与仔猪断奶后采食量下降有关[3],摄入能量和蛋白质不足影响上皮细胞增殖,该状态下的细胞增殖弥补不了绒毛表面成熟细胞的损伤[4];②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这是一个选择透过性屏障,一方面允许营养物质有序进入,另一方面有效阻止大分子抗原物质、病原微生物、肠道细菌及其毒素等进入,起到防御作用[5]。断奶仔猪经受多种应激后,肠道通透性增加,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腹泻和疾病[6]。③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小肠刷状缘酶可反映小肠功能,仔猪断奶降低小肠刷状缘乳糖酶活性[7]。有报道断奶后无论补饲与否,乳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都显著下降,尤以乳糖酶下降更严重,可能因为其更多分布在绒毛顶端[8]。肠道碱性磷酸酶是肠黏膜上的标志酶,断奶应激显著降低仔猪空肠碱性磷酸酶活性[9]。有研究发现断奶后3 d仔猪小肠黏膜氨基肽酶-N及二肽氨基肽酶Ⅳ的活性显著降低[10]。2)化学屏障。它是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溶菌酶、胆汁、肠道黏液蛋白和其他抗菌肽等构成的微环境,能够裂解和杀灭细菌、防止毒素等有害物质吸收。早期断奶导致小肠细胞损伤、杯状细胞数量减少、黏液层厚度下降、黏蛋白含量下降、肠道化学屏障受损。此外,断奶前因母乳含有大量乳糖,可在仔猪胃产生乳酸,弥补胃酸不足。断奶后这一营养源缺乏,胃pH升高,pH大于4.0时,消化道有害菌会大量繁殖生长[11]。对于早期断奶仔猪,调节肠道pH是维护肠道化学屏障的措施。 1.1.2 肠道免疫屏障损伤
肠道免疫屏障主要由肠黏膜吸收上皮细胞和肠道淋巴组织构成。仔猪主动免疫到2月龄才基本成熟,而早期断奶通常在4周之前。早期断奶会降低仔猪抗体水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和腹泻[12]。早期断奶仔猪出现免疫抑制的原因:1)母源有益因子消失。母乳特别是初乳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激素、生长因子、神经肽、抗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对
Word文档
`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肠道上皮、肠神经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发育起重要作用[13];2)断奶仔猪受到饲粮抗原的挑战。饲粮豆蛋白如大豆球蛋白、β-聚球蛋白可引起仔猪肠道过敏反应[14],抗原性大豆蛋白影响小肠组织中T、B淋巴细胞含量和小肠电解质分泌;3)断奶造成仔猪免疫系统发育所需营养不足。断奶后仔猪采食量下降、营养吸收不良而造成的营养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萎缩和对致病菌、病毒感染的敏感度增加。 1.1.3 肠道生物屏障损伤
肠道是动物机体最大的储菌库,肠道常驻菌群是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这种微生态平衡构成了肠道生物屏障。早期断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发育,造成菌群失调,引起肠道疾病。断奶前仔猪粪便中少见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而断奶后粪便量出现,甚至成为优势菌[6]。断奶可引起有益菌群的数量下降,增加肠道有害菌群寄居,打破正常菌群平衡[15],致病性病原体在肠道量繁殖并产生毒素,破坏肠道的黏膜系统,或使脏器血氧供应减少,进一步损伤黏膜屏障。 1.2 仔猪肠道损伤有关机理的新近研究
仔猪断奶应激会引起养分摄入不足,肠道消化吸收率下降,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受抑制,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及通透性增加,外界有毒有害物质侵入,肠道炎症和机体疾病发生。受损的肠道黏膜屏障进一步激活多个与肠道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造成肠道的继发性损伤。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21日龄断奶的仔猪在28日龄时与同日龄哺乳仔猪的肠道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断奶显著改变了仔猪肠道功能基因表达,其中导致氧化应激和免疫激活的21个基因表达上调,营养代和细胞增殖有关的18个基因表达下调,显示断奶应激通过能量代、氧化应激、肠道细胞增殖和凋亡等通路造成仔猪肠道黏膜屏障损伤[16]。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18~26 nt的源性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作为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关键调控因子,影响着机体部几乎所有的信号通路。本团队研究者Tao等[17]针对断奶应激致仔猪肠道损伤问题,分析了断奶后1、4和7 d仔猪与同日龄哺乳仔猪空肠组织中miRNAs的表达差异,发现断奶应激显著改变仔猪断奶后第1周肠道组织miRNAs的表达谱,特别是断奶后4 d仔猪肠道中发现了98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92个上调、6个下调,进一步分析发现:1)上调表达的miR-146b呈最大差异倍数,有研究证实miR-146家族(miR-146a和miR-146b)可通过作用于其靶基因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和转化生长
Word文档
`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因子-β(TGF-β)调控肠黏膜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及分化[18];2)在F18大肠杆菌敏感型断奶仔猪肠道中呈上调表达的miR-215,在本研究中呈显著下调且高度表达,提示断奶应激和F18大肠杆菌肠道损伤反应机理可能不同;3)6个miRNAs(miR-155、miR-150-1、miR-204、miR-132、miR-212和miR-218-2)在仔猪断奶后1、4和7 d的其中2个相邻时间点上呈一致性的显著上调表达。这提示上述miRNAs在断奶应激致仔猪肠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2 多肽类生长因子的肠道损伤修复调控 2.1 表皮生长因子(EGF) EGF是1条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的6个半胱氨酸组成3个二硫键,形成反向平行的β-折叠片段。EGF的特殊空间结构使其耐受酸、热和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19]。它具有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刺激多种组织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肠道生长发育及损伤修复等作用。EGF对仔猪肠道作用效果与递送方式和剂量有关。断奶仔猪饲喂EGF(17.86 μg/d)可提高小肠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蔗糖酶及鸟氨酸脱羧酶活性,降低热休克蛋白表达量,减轻小肠黏膜损伤程度[20]。饲粮补充0.5 mg/kg EGF可增加仔猪胃蛋白酶活性,补充1.5 mg/kg EGF显著增加空肠中碱性磷酸酶和乳糖酶活性[21]。腹膜注射EFG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加快流行性腹泻仔猪萎缩性肠炎的损伤恢复[22]。
EGF的有限来源制约了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获得EGF的重要方法。从仔猪肠道损伤修复角度出发,本团队构建了表达猪EGF重组乳酸菌,并通过小鼠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模型进行评价。试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降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显著增加,血清毒素浓度及二胺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口服重组乳酸菌组小鼠结肠长度、紧密连接蛋白浓度、IL-10和IL-4浓度显著增加,分别增加34.32%、40.63%、58.87%和27.86%,TNF-α浓度降低14.18%,血清毒素浓度及二胺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降低22.57%、19.83%和46.19%,说明DSS造成小鼠结肠结构和功能严重损伤,乳酸菌表达的重组pEGF可修复受损结肠组织,对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促进肠道健康有重要意义。 2.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
IGF-Ⅰ为含有70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由3个二硫键交叉连接而成,主要在肝脏合成,
Word文档
`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也在肠道组织中合成。IGF-Ⅰ是多功能生长因子,具有类胰岛素功能,能促进脂肪、糖原、蛋白质合成,刺激RNA和DNA合成以及细胞增生。IGF-Ⅰ可促进胃肠细胞增殖,提高小肠黏膜质量及绒毛高度(VH),增加养分吸收[23]。低剂量IGF-Ⅰ(0.2 mg/kg)可显著提高新生仔猪小肠刷状缘二糖酶活性,刺激小肠功能成熟[24]。高剂量IGF-Ⅰ(3.5 mg/kg)使小肠的重量、蛋白质和DNA浓度有较大幅度提高,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显著增加[25]。肠黏膜损伤试验中,给予外源性IGF-Ⅰ,肠上皮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肠黏膜结构和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26]。IGF-Ⅰ可加快肠切除小鼠的切口修复[27],大幅增加酸性黏液素细胞数量,限制有害细菌入侵[28]。IGF-Ⅰ可使新生仔猪提高小肠中Na+、Cl-以及含Na+的葡萄糖、丙氨酸的吸收量,提高肠道表皮对谷氨酸的吸收率[29]。肠道IGF-Ⅰ受体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新生仔猪开始吮乳后,肠道IGF-Ⅰ受体数量会暂时下降,随后又升高,且肠道IGF-Ⅰ受体数量变化与小肠的生长模式一致[30]。 2.3 转化生长因子(TGF)
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肠道黏膜损伤修复具有互相平衡调节作用。TGF-α由50个氨基酸组成,结构上与EGF有30%~40%的同源性。它们可与共同受体转化生长因子受体(TGFR)结合,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促使DNA合成和细胞增殖、分化等[31]。在胃肠道,TGF-α参与调节黏膜上皮更新和黏膜损伤后修复,是维持黏膜完整性的重要介质。TGF-α可剂量依赖地促进婴儿小肠细胞FHs 74 Int[32]和人结肠细胞LoVo[33]增殖。TGF-β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多肽,具有抗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促进上皮修复的作用。其中TGF-β1在哺乳动物细胞体系中比例最高(>90%),产生于整个胃肠道,对多种细胞具有促有丝分裂作用,可作为化学趋化剂趋化炎细胞与组织修复细胞向创面聚集,在胃肠道参与调节黏膜上皮的更新与损伤的修复,是维持黏膜完整性的重要物质[34]。外源性TGF-β1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KP)、Smad信号通路上调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维护跨膜电位平衡,加固肠黏膜屏障功能,阻断肠黏膜炎症及通透性增加[35]。 2.4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
已知对肠黏膜损伤有修复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如EGF、IFG-Ⅰ等,其作用缺乏特异性,且会引起机体其他组织副反应。首次报道GLP-2具有特异性地促进肠黏膜生长与损伤后修复作用[36]之后,试验表明其通过特异性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
Word文档